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是,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有哪些
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是,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有哪些
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主办的“唐代法曲典范丛书”之一。本书收录了唐代法曲典范作品中的代表作品品,共计40篇。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了唐代法曲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研究唐代法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本书可供广大读者欣欣赏学习,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同时,本书还收录了部分与法曲有关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以飨读者。
一: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是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
二:唐代法曲典范作品有哪些
唐代宫廷舞蹈有健舞和软舞之分,但舞蹈的节目并不固定。“健舞”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明快;“软舞”动作抒情优美,节奏比较舒缓。
秦王破阵乐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霓裳羽衣》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
三:唐代的法曲
引言:
中国音乐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就在唐代,从唐朝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出当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繁盛。唐朝当时网罗了当地民间优秀的艺人,在宫廷中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如梨园、太常寺等来培养他们,古代的音乐和舞蹈就是通过这些能歌善舞的艺人所发展起来的。
《秦王破阵乐》受到当时帝王唐太宗的赏识,不仅在当时盛传,还被传至国外演出。《秦王破阵乐》词曲与当时唐太宗的政治思想和军事理论都有重要的联系,同时它的发展也贯通于唐朝音乐的发展,其影响程度斐然。
《秦王破阵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秦王破阵乐》又名《秦王破阵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初乃唐初的军歌。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于是,他的将士们想要为李世民唱赞歌就用旧曲填入了新词,《破阵乐》就因此而生了。主要词句有:“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这首乐曲是李世民登基后亲自修改的,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龟兹的音调也糅进了原有的曲调中,动听而婉转,高昂而又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文武百官看了这个歌舞后都激动不已,异常兴奋。乐舞是当时中华民族鼎盛时期的象征,气势非凡。
《破阵乐》的乐曲表现内容用《新唐书·礼乐志》中太宗与封德彝的对话来看:“右仆射封德彝日:陛下以圣武戡难,陈乐象德,岂足道哉!帝矍然日:朕虽以武功兴,终以文德绥海内,谓文容不如蹈厉,斯过矣”。
太宗以文治国的决心都包含其中。乐曲主要歌颂了唐太宗的伟大功绩,希望后人可以知晓。在太宗即位后每逢大型宴会便会演奏此乐曲,并对群臣说:“虽发扬蹈厉,异乎文容,然功业由之,落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在古代整个朝野的倾向都在于统治者的意向,太宗此番话就想使自己的功德被后世牢记。后来这首歌因为不够庄重典雅,太宗觉得是由军歌延伸过来的,就命诸亮、魏征、李百药等人做修改,《七德舞》也因此而来了。
《破阵乐》的表演形式在《新唐书·礼乐》中有所描述:“左圆右方,先偏后伍,交错屈伸,以象鱼丽鹅贯,箕长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像战阵之形。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被银甲执戟而舞,凡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和日:秦王破阵乐。”
太宗还使《秦王破阵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是根据太宗自己的阅历和多年征战沙场的经历而作。随之根据这幅图进行舞蹈编排,其乐舞规模比前朝还要宏大。乐舞的队伍像一群鱼一样依次排开,时而又成群随行像鹅鹤一样,时而交错,时而舒展,时而变换为首尾呼应又连接在一起。变化队形的时候又做着战场上英勇决斗的动作,唱着雄壮威武的歌声,都身披盔甲手执戟,做出相互击刺的动作。表演时服装统一,声势浩大,多在郊庙祭祀、军队凯旋等场合中使用。
《秦王破阵乐》中所包含的军事思想与音乐思想有哪些?
《秦王破阵乐》乐舞排练由吕才指挥。吕才,博州清平人,唐代哲学家,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以及音乐家,是位多才多艺的学者和自然科学家。贞观初年(626),他奉太宗御诏参论乐事。每逢太宗宴请群臣的时候就会命吕才以诗谱曲编舞哪。《秦王破阵乐》则是他和太宗的合成之作,太宗负责编舞,他负责指挥排练,吕才会在不改变太宗原始创作思路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创作。二者都可以说是此乐舞的编导。唐太宗的军事战略和治国安邦的思想都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有人认为太宗创作此乐舞是为了向后人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往深层解析,还有另外一层原因。
功成作乐的传统和习惯是自古历代统治时期都会存在的,其中对周代乐舞影响的舞蹈则来自于六代,后来历代乐舞都是受六代当中的文舞、武舞的熏陶。夸耀统治者的清明昌盛以及统治者的文德武功都从六代乐舞的演出形式得以体现。其中也包含着教育国子和祭祀礼仪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特定的政治含义和功用都涵盖在六代乐舞之中。曹操就曾经用诗、乐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胸志和情怀。由此可看《破阵乐》的编创也实属必然,因为看重乐舞的教化作用, 所以一些统治者才会如此,以上是从大的历史环境分析的。
在《破阵乐》中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才智都体现在了他的创作思想上,他将《破阵乐》和《庆善乐》列为文、武二舞。表示了他不忘本,天下是靠武功打来的,治国策略和思想是以文制德而并不是为了宣扬功德,认为功劳可以宣扬但不能过度夸赞,由此可见他自身还是比较谦虚的。
在贞观元年,唐太宗主张文武各用其道的安邦思想,可以从他和封德彝的对话中看出:“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所由不敢忘也。’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文德岂足比乎?’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由此可见,《破阵乐》只是利用了乐舞的教育功能,通过舞蹈把军事方面的作战技巧和策略传达出来,希望后人可以借用。唐太宗的另一目的则是在乐舞之中体现他的治国策略和军事思想以及效法前代。用此乐舞来警示后人要勤勉戒律,恪尽职守方能国盛昌隆。
《秦王破阵乐》对唐朝音乐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破阵乐》在唐朝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从此乐舞引申至当时唐朝的音乐发展来看,有以下几点:首先,当时唐代有个部门叫“立部伎”,里面包含了唐代创作的乐舞和各民族的传统乐舞,《破阵乐》在其中最为有名,唐代大曲和法曲也可以欣赏到。无论是作为纯音乐的法曲聆听,还是作为歌舞大曲观赏的《霓裳羽衣曲》,其中的艺术魅力都令人深有感触。在旋律和乐调上,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音调特征.还有些许的异域风情,无比美妙的境界都在它的音乐和歌舞中达到了。唐代歌舞音乐的最高成就也莫过于此了。
其次,唐朝俗乐形式也间接成为了我国民间的民歌形式。唐朝的乐器不管是在种类上,还是在乐队组建的规模程度上都堪比前朝历代,宏大而雄伟,唐代音乐所使用的乐器已经不局限于本民族的乐器,乐器交融使用的现象在演奏中常常出现,在无形中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唐代音乐发展之所以如此繁盛,与其自身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唐代音乐的繁荣是因为当时本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进而决定了音乐的发展水平。唐朝还是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它没有保守的思想,它所具有的时代文化决定着它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发展。
再往深层探析,推动唐朝音乐文化交流的原因是唐代音乐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因为有外族因素的传人以及应用发展。因为唐代之前的战乱原因,民族之间也有相互的融合,不管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互换作用,音乐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所以就大规模地输入外族音乐,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下的必然产物。不管是在唐代大曲、燕乐还是在乐器上都有很明显的融合。这些融合都成为我们当今音乐中必不可少的,如二胡、琵琶、扬琴等乐器。
推动唐代音乐的发展不只需要物质条件,后天的人为作用也很重要,音乐的交融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政策条件来促进。当时一个国家的音乐发展取决于当局统治者是否喜爱音乐。唐玄宗对音乐的喜爱纵观历史是很少见的。由于他的喜爱,当时的音乐和音乐人在当时社会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李隆基是一位对音乐有着极高天赋的帝王,他擅长作曲、演奏以及指挥,横笛等乐器他也善于演奏。
唐玄宗还精心改编了《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在梨园和太常寺等音乐机构的构建上,李隆基的推动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他推动的力量完全来自于他对音乐的热爱。所以在唐朝的音乐发展中,李隆基所发挥的作用很大。如果当时没有他的开明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唐朝音乐在历史上不会有那么浓墨重彩的光辉史记。
综述:
在我国古代乐舞的发展史上,《秦王破阵乐》发挥着独有的作用,对当时的唐朝音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纵观唐朝音乐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当时统治者对音乐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对当今音乐的发展也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