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式步骑枪 一把被战争打断了的国产制式步枪
中正式步骑枪 一把被战争打断了的国产制式步枪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呲牙发动机,前面两篇文章我们分别介绍了驳壳枪、汉阳造的优劣及历史背景,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把冠用了蒋介石名讳的,我国自主生产的中正式步骑枪。
老规矩,还是先报参数:
中正式步骑枪,原型:毛瑟1924标准型步枪,口径:7.92毫米,枪身全长:1.11米,枪身总重:4千克,刺刀全长:575.5毫米,初速:810米/秒。
(中正式步骑枪 图片来源与网络)
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击败各地军阀,实现了中国在分裂近20年以后名义上的政治统一。当时国民政府在德国顾问的帮助下,开始进行德国式的军事整编计划。193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开全国制式武器会议,决定以德国1924式毛瑟步枪为原型进行仿制。兼用为步骑枪,使用7.92x57mm尖弹,作为国民政府军队的制式步枪。中正式步枪的枪机是正统的毛瑟枪机,拨片式保险、全约束供弹、三榫闭锁都是很成熟的设计,该枪在德国尚只有小量生产,是当时最新型的步枪。
巩县兵工厂从1935年初就开始小量试产,因造于民国二十四年原定名称为“二四式”。该枪在筹备试生产过程中,颇受蒋介石重视,先后两次偕夫人宋美龄到巩县兵工厂视察,并对“二四式”提出改进意见。蒋介石认为毛瑟枪的枪长是根据欧洲人身体设计的,而中国士兵比欧洲士兵身高矮一些,建议将枪托略微缩短、刺刀加长。为表示对其尊重,由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呈请批准,1935年8月,国民政府将新枪定名为“中正式”步骑枪【得名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总统蒋介石(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枪匣上的印记也改为“中正式”三字。
(21厂的中正式步骑枪节套印记 图片来源与网络)
当时蒋介石的建议是符合步兵紧凑化、轻型化的发展趋势的,所以是合理的先进的建议请大家不要有主观上的偏见。但即使加强了刺刀长度的中正式还是短于日军装备的三八式步枪,所以在拼刺过程中,中正式还是不及三八大盖的。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中正式采用的7.92x57mm尖弹可以与当时广泛使用的机枪如捷克ZB26、“二四式”马克沁的子弹通用。别小看这一点,少生产一种规格的子弹,无论是在生产,运输,调配等诸多方面,都会给军队后勤工作省去不小的麻烦。所以中正式步枪在当时的确是一支优秀的步枪,很受士兵的喜爱。
(装备中正式骑步枪,英姿飒爽的士兵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早期的中正式步枪大多都是采用国外进口的钢材。但在七七事变之后,进口渠道被掐断,外加我国工业体系的不完善。中正式步枪的质量也大幅度下降。会出现枪栓难拉的情况,尤其是在多次开枪后,枪的温度升高,热胀冷缩的原理会导致开栓更加困难。这主要是使用的钢材质量差的原因导致的。
相比于质量问题,产量不足才是中正式步枪最大的问题。在七七事之变前,中正式步枪的制式化刚刚开始实施,全国的兵工厂还没有全部转型生产中正式步枪,大多都仍是生产汉阳造步枪,部分在转型的兵工厂也需要时间。而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对我国展开全面侵略战争,国民党抗战不力,节节败退。这也导致很多兵工厂只能被迫迁向后方。就拿巩县兵工厂为例。1935年7月新枪开始试产,8月正式定名,10月开始批量生产。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15日晨,工厂奉命将全部机器拆卸装箱运往湖北汉阳。1938年6月1日,巩县兵工厂改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11厂。由于日军步步进逼,11厂先迁至长沙北门外朱家花园,后经厂长李待琛选址,迁至湖南中部安化县烟溪镇。但好景不长,1938年年底恢复生产不久,兵工厂即遭日机轰炸,五厂几成废墟,全厂停工,残余机器迁至车辔头等地。1939年,11厂代称“巩固商号”,陆续迁往四川。要知道我国当时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很多路段只能靠骡马和人力来运输,加上如此频繁地拆解、运输、组装,所以我们才说产量不足才是中正式最大的问题。
(抗战插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的爆发,或者能多给我们几年时间,我想我们的部队都会装备上优秀的中正式步骑枪,但没有如果,所以本文才会以“中正式步骑枪 一把被战争打断了的国产制式步枪”为标题,当然也不会出现上文我们讲到的,在“汉阳造”明显落后的情况下仍大量装备于部队。
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创造了多个世界奇迹。但我国尚未完全复兴,我辈仍需奋进!
创作不易,您的点赞,评论,关注将是我创作下去最大的动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