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耳之年是指什么年龄,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顺耳之年是指什么年龄,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本文目录
1.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2.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3.耳顺之年是指多大年龄? 4.耳顺之年指什么年龄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是指一个人60岁的那一年,而耳顺也可以叫做花甲之年,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而通常生活中,一个人到60岁的时候,对事物的判断往往会因为阅历等原因达到一种新的高度。 至于耳顺之年则是出于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它是这样写的 “我十五岁,志在学,三十而立,四十而无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听之,七十而随心所欲,莫越过规矩。”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15岁开始学习,到30岁学有所成,直至40岁从不会出现迷茫之态,到50岁的时候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60岁时对于不同的意见也有了不同的态度,到70岁,我的生活即使自在随心一些,也不算是不守规矩。在古时候,年龄的表示除了数字之外,也可以用文字,就比如大家常听的: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而髫是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这个年龄的少年会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而立之年,指30岁,称30岁为而立之年;古稀之年指70岁等等,这些称呼大多数都还有记录,因此,就是到现在也还会有写地方会沿用。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是60岁。意思是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出自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译文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不同年龄的古代称谓
1、度:小儿初生之时。
2、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3、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4、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5、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6、始龀[chèn]:男孩8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开始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7、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8、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9、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也称“弱冠”。
10、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11、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12、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13、六九年:即54岁。
14、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15、古稀、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16、耄[mào]:古称八十岁至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引申为昏乱之义。
17、耋[dié] :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耳顺之年是指多大年龄?
耳顺之年是指60岁。
《论语·为政》中说:“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即以“耳顺”或“花甲”为六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所以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耳顺之年指什么年龄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耳顺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ěr shùn zhī nián,形容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知书识理,能够做事合于礼,到四十岁,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发展的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听到的一切,到七十岁,可以从心到身自由运作,而又不越出应有的规矩。”
扩展资料
七十岁也称“杖国之年”,是说七十岁老人可以拄杖行走、出入于都邑国府,但其中多指曾经有仕宦经历的退休官员。八十又称“杖朝之年”,即拄着拐杖出入朝堂,在皇帝面前招摇而过,这是何等的尊荣?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八九十岁的老人算是进入“耄耋之年”。而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绘画、剪纸作品就叫《猫蝶图》,应该是给八九十岁的高寿老人祝寿用的,取的就是“猫蝶”与“耄耋”谐音。还有猫蝶与牡丹组合的图案,寓意“耄耋富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顺之年
以上就是关于顺耳之年是指什么年龄,耳顺之年是多少岁的全部内容,以及顺耳之年是指什么年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