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原指哪一历史事件(衣冠南渡历史真相)
衣冠南渡原指哪一历史事件(衣冠南渡历史真相)
历史上的3次“衣冠南渡”,为何北方政权到了南方,都不愿意回去?
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曾屡次遭受过外族的挑战,主要是中原王朝与草原部落的对峙。且一般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袭,导致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政权更易,皇室遗孤与残余百姓只得被迫南渡,得以偏安一隅。
通常,这样的历史事件有一个统一的称谓: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的来历
历史上,最出名的“衣冠南渡”经历,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晋建武年间,晋元帝司马睿率领洛阳军民南渡,于建康重新建立了政权。
第二次是唐天宝年间(公元755年——公元762年),节度使安禄山悍然起兵、进攻唐朝帝都,导致出逃的李氏子孙及文臣将领,只能在四川一带盘旋等待机会。后因“黄巢之乱”,李氏成功在南方建立正统政权。
第三次是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帝被俘,北宋灭亡。为了躲避金兵的追杀,残余的宋氏皇室与大批百姓南渡、逃到杭州建立南宋政权。
看完这三次“衣冠南渡”,不难发现,促使它们南渡的外因都是一致的:北方少数民族崛起,为获取更多资源入侵中原王朝,导致了其政权更替。
如晋朝“永嘉之乱”,主要是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共分为三股势力。
主导力量就是与秦汉分庭抗礼千年之久的匈奴一族,他们能征善战,素来野心蓬勃;第二股力量则是羌、羯、氐三族,他们随同匈奴一族迁入内地之后,社会地位却不高,常常沦为汉人地主的奴隶,或者是流民,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紧张;第三股力量,则是鲜卑族,他们一直持观望态度,之后更是成为西晋政府的支持者。
唐朝“安史之乱”,则主要以(有突厥族血统)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胡人将领群体,掀起的一场政治叛乱。
其中,安禄山和史思明因为其胡人血统,手下不少将领也是胡人。安史之乱后期,如阿史那承庆是突厥人,孙孝哲是契丹人……因此,后世不少人称安史之乱是唐朝版“五胡乱华”。
而北宋时期的“靖康之变”,侵略者金朝,则是女真族为主。
当时,女真族的情况十分凄惨,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不仅“人少、钱少、地少”,同时还要接受辽人管辖。
当时女真族每年都要向辽人上贡北珠(东北特产的一种珍珠)、海东青、本族美女。然而辽人贪得无厌的压榨,令得女真族的不臣之心愈发浓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横空出世,曾带着3700 位族人打赢了辽国的10万大军,堪称神迹。而女真族也因此冠上了能征善战、以一敌万的盛名。
而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局被女真族看在眼里,再加上他们抢辽人抢顺手了,尝到了甜头,于是对于北宋便抱着“打赢了就能抢钱,不抢白不抢”的心态。
更何况,当时的金人(女真族)正处于国家的上升期,同时与北宋对峙时赢面极大,而欲望又是无穷的。
总的看来,这三次变乱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中原王朝的政权转移:司马睿建立东晋,李昪建南唐,赵构再立南宋。
而有趣的是,这三个王朝再建新都的地方,都是江浙一带(南京、浙江)。
仿佛是某种历史规律,在时间长河不同的节点,呈现了同样的结果。
不过,这些南渡后的皇室残余势力,虽然都偏安一隅,但无不身负灭国之仇。为何在南方待得久了,却变得不想要回到北方了呢?
为何南渡的北方政权,不愿再回去
某种意义上,也有天时、地利的原因。
其一,相比较气候干冷的北方,潮湿温暖的南方显然更加舒适宜居;其二,湍急的长江天堑与充足的陆地缓冲地带,也为新生政权带来盘旋余地;其三,南京的意义非凡,是传统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也是正统政权的另一代名词。对于这些刚刚经历惨败和灭国的残余“正统”皇室成员而言,这个崭新的首都也能给予他们些许安慰。(东晋在建康称帝,南唐在金陵称帝)
而且,我们需要区分一个概念。这些南渡的北方政权,究竟是“不愿”回去,“不敢”回去,还是“不能”回去?
除了外在力量的威胁,也有内因的控制。
南渡之后,统治者的决策既受政局的影响,也影响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因此,讨论南渡的北方统治者为何会留在南方,必然要与其政局相联系。
“永嘉之乱”
西晋灭亡之后,作为其“继承者”的东晋,天然便肩负了一项庄严而光荣的使命——北伐。
而在东晋仅有的107年历史中,统治者曾发起过多次北伐,但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铩羽而归。
祖逖北伐,虽然是东晋王朝的首次北伐,但成果显著,曾收复了黄河以南的一大片土地。但这些几乎全靠祖逖“自力更生”,晋元帝并未给予祖逖实质性帮助,只是口头上嘉奖连连,连运个粮草都不靠谱。
就这样,还想着利用祖逖的势力为自己伸张皇权,导致祖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军事力量支持,深觉北伐无望,最终郁结而亡。
庾氏兄弟北伐。与祖逖不同的是,庾氏兄弟组织北伐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专权。当时东晋朝廷内政治斗争十分激烈,皇权与士族、士族与士族,都陷入了乱斗的漩涡之中。而当时庾氏兄弟试图利用北伐,巩固自己的权势。然而他们的战略计划制定得并不周密,两次发动北伐,都是失败。
桓温、桓冲、谢安北伐。这一时期的北伐战争,已经成了士族们内斗的工具,虽有功绩,却难以解决根源问题。
刘裕北伐,这是东晋最后一次北伐,也是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洛阳、长安都被收复。巨大的军功,也为刘裕后面称帝扫清了许多障碍。
“安史之乱”
这一时期,李隆基的后人还算比较争气,北伐的过程相对顺利。
唐肃宗李亨,收复了长安、洛阳两京。唐代宗李豫,则收复洛阳及河北,安史之乱就此宣告结束。
但与东晋王朝一样,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令得中原地区元气大伤,已然变得四分五裂,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战乱之中,大片土地荒芜,百姓民不聊生。
直到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温逼哀帝禅位,唐朝至此灭亡(后面的南唐政权创始人李昪自称为李唐宗室后裔,但实际上应无血缘关系)。随即中原大地进入了大分裂时代,史称“五代十国”。
这一时期相比较东晋时期,分裂情况还要严重,整整维持了七十几年。直到陈桥兵变,赵匡义建立北宋政权,这段混乱的历史才算告一段落。
“靖康之变”
众所周知,宋朝是我国历史经济最发达的朝代,也是军事力量最薄弱的朝代。
尤其在“靖康之变”中,钦、徽二帝被俘,后宫上前皇妃、公主,及百姓男女不下十万人等,皆遭金兵劫掠北上,帝都财富被洗劫一空……不少军事迷提起这一时代,都深感耻辱。
因此次目睹了金人之威,南宋政权建立之后,朝中分为了主战派、议和派。
当时虽然有岳飞、韩世忠等良臣猛将鼎力支持北伐事业,但奈何皇帝不争气啊。赵构因为被金兵追杀过,有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对金政策上是“且战且和”,只要打到金兵不威胁到自己的政权,便立即倒向“议和事业”,殊不知养虎为患。
岳飞被杀之后,金人喜出望外,南宋的军队更是如“刀俎之鱼”。而后面整个南宋政权,也陷入这样的怪圈之中,难以与金朝抗衡,更不用提北伐了。
直至崖山海战,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幼帝跳海自尽,十万余南宋将士随浪而逝,成为了南宋王朝的最后绝唱。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和平是百姓的渴望。这三次“衣冠南渡”虽然给中原王朝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令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四散流亡。
但在某种意义上,由于每一次“衣冠南渡”,都伴随着大量的人口迁徙,极大地开发了江淮地区及更南区域,在另一个角度上也造就了经济中心的转移,为长江流域一带的江南地区灌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使其继北方黄河流域之后成为中国的第二个文化高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