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民俗烧塔(老武汉中秋习俗)
中秋民俗烧塔(老武汉中秋习俗)
彭翔华唱汉味童谣,讲武汉文化(025)
一到中秋,人们谈得最多的是吃月饼;提起吃月饼,武汉人就会说起那句老黄陂话“八月十五吃月饼,喝热茶,看月亮,越吃越喝越看越热”。黄陂话很柔软,很亲切,汉口人说“听起来肉坨了的”。黄陂话还保留了一些入声字,比如刚才那句话中的“月、热、越”就是,正所谓古韵盎然,别有风味。
过中秋,除了月饼,老武汉还有许多讲究,比如“拜月、祀月、踏月(走月亮、游百病)、送瓜、摸秋、洗眼、打谜子、赏灯会、叠瓦塔”等,一个习俗,其实就是一种玩法。
1909年刊行的《吴友如画宝·风俗志图说》中有一幅《送瓜祝子图》,画面表现的就是汉口坊间中秋送瓜的热烈场景
中秋是灯节,中秋玩灯与元宵观灯略有区别。元宵节主要是观灯,赏灯,届时会有各式灯会、灯展出现,有玩龙灯、扎花灯、挂宫灯、走马灯、放河灯、点天灯(放孔明灯)等。元宵灯节全民性、社会性强一些,商业展销多一些,气场阵势更大一些;而中秋节主要是做灯,玩灯,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但凡玩灯的日子,也是伢们游戏的佳期。时节一到,商铺会有些专供孩子们玩的灯笼卖,至今如此。有买灯,也有做灯,很多家庭喜欢自己动手,大人和小伢边做边玩。
扎个细篾圆笼子,上下各有圆孔,蒙上红纸,架上提棍,点上蜡烛,一个灯笼就成了。复杂的,有鱼形灯,兔子灯、大头娃娃灯。简单一些的,用稍厚一点的彩色皱纹纸做个筒筒灯,这种灯笼不用竹篾,可以折叠起来,不玩的时候收起。最简单的是用冰铁皮、西瓜皮,柚子皮做的铁皮灯、西瓜灯,柚子灯,一样好玩。
据记载,旧时武昌还有一种别致的荷叶灯。武昌城内多湖,湖内多莲,人们将一片荷叶连柄摘下,在叶柄相接之处穿一小孔,插上一根点燃的蜡烛,外加防风灯罩,一具荷叶灯就做成了。这种灯不是手提的,而是端举的。
江夏人王景彝,字琳斋,咸丰己未举人,担任过武昌高观书院山长,也曾官居永康知县,他的《琳斋诗稿》中,有组诗《吾乡中秋竹枝词》六首,分别道出了家乡武昌中秋时节的民风乡俗,有首讲到了这种荷叶灯:
石榴漫说火争光,
高烛空传照海棠。
毕竟莲花工变化,
绿衣今又换红妆。
诗中说道,那亮闪闪的烛光,就像是盛开的荷花,奇幻多彩,艳丽娇美。
手执端举荷叶灯
蜡烛是灯笼的灵魂,过去一到玩灯季节,那些生产蜡烛的小作坊就会做一些专门用于伢们玩的小蜡烛,这种蜡烛比较短,放在小灯笼里面正好,价格当然非常便宜。
短蜡烛不经点,怎么办?一些伢们会到商铺去讨要,口里还齐刷刷地大声唱着童谣:
今天嘞,十五呃,
明天嘞,十六呃,
老板嘞,吃肉呃,
舍根嘞,蜡烛呃!
由万生鼎先生传唱。
舍,施舍。伢们上门祝贺,吉兆,好彩,有舍才有得,这时老板会将准备好的一些短蜡,分发给孩子们。口里还念到“发蜡烛、发发发,越发越发!”
等这家的蜡烛点完,伢们还会找到另外一家。这是习俗,如果哪家店铺没有伢们前来讨要,老板反而会闷闷不乐,担心以后的生意不兴旺。
还有童谣:
打灯笼呃,流油呃,
白米饭呃,猪头肉呃。
打灯笼呃,点亮呃,
四官殿呃,存仁巷呃。
打灯笼呃,逮宝呃,
一逮逮个,金元宝呃。
打灯笼呃,看戏呃,
一看看个,稀毛瘌痢呃!
唱法不同,一人唱,一人或众人和,唱到最后,戏摸别人的脑壳,表示他是“稀毛瘌痢”。
童谣里的四官殿不是汉口民权路江边的四官殿,而是指居仁坊五显庙下的四官殿(今武胜路一带),这里曾是老汉口有名的灯市,卖灯人手提各式活灵活现的彩灯,有挂灯,有杆灯,口里不停地叫唤:“活的,活的!”清道光年间刊出的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中有首专门描述此等卖灯情景:
四官殿与存仁巷,
灯挂长杆样样全;
夹道齐声呼活的,
谁家不费买灯钱?
清咸丰五年(1855年),此四官殿与五显庙同毁于兵火,未加重建。现在的武汉歇后语“四官殿——活的活的”,一般指东西不牢靠,活摇活动的。
“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中,清楚地标明同时有两个四官殿。
这天是个例外,家长都知道伢们玩灯去了,一般都会任其尽兴,当然女伢是不行的,她们玩一下可以,不能太久。
玩到最后,还有个项目,撞(武汉话读cuàng)灯笼,先是轻轻地撞,越撞越重,小的当然撞不过大的,但是结果往往是同归于尽,因为容易着火,火烧起来,可不管是大是小。
烧的是灯笼,烧的是烦恼,伢们得到的是快乐。
郑建超在《明清时期“烧梵塔”游戏研究》中,考证了一个古老的游戏“烧梵塔”,中秋烧塔在南方地区多有流传,各地名称不尽相同,又称“点塔灯、烧瓦子灯、烧瓦塔、烧花塔、堆定塔”等.旧时武昌也有,叫“宝塔会”或“叠瓦塔”。
清同治八年(1869年)《江夏县志·风俗》记载:“是夜(即中秋之夜)作宝塔会,始自小儿,以石块砌塔,于内燃烛。里人沿之,聚瓦堆砌,高者丈余,烛影灯光,玲珑有致,月上时,群具衣冠,拜其下,鼓吹喧闹,饮酒欢呼,自宵达旦。”
中秋之夜,一群小孩抢着用石块、瓦片等堆砌成小塔,塔下有口,可以放置蜡烛等。一时间,灯火通明,煞是好玩。其后,一些大人也加入了叠塔的队伍。人大力气大,这石瓦宝塔最高者可达一丈多。“烧塔烧塔,越烧越发”,除了蜡烛,还有其他燃烧物如柴薪草把,甚至油脂类的东西。
待月亮高挂天空时,人们衣冠齐整,争相拜祭,并通宵达旦地吹打嬉闹,饮酒作乐。王景彝组诗《吾乡中秋竹枝词》有生动描述:
乱石堆成三尺台,
合尖也似七层开。
儿童妙具双钩手,
翻出浮图缩本来。
中秋之夜,烧宝塔游戏
关于“中秋烧塔”习俗的由来,诸说不一,一说为了推翻元朝残暴统治,举事前以烧塔为信号,即所谓的“八月十五杀鞑子”;一说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还有解释云此系由佛教浮屠(佛塔)衍变而来,所以叫“烧梵塔”。
愚以为烧塔应该是一种民间的祈福活动。中秋到了,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也快到了,人们欢聚在一起,用古老的仪式来祈求人无咎殃,五谷丰熟。通红的塔身,寄寓着美好的愿景,衷心的祝福,人们祈福丰收、祈福平安、祈福未来。
【关于我】
彭翔华,男,1954年生于汉口六渡桥与铜人像之间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童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武汉童谣的收集、整理、考订、研究、传承工作,出版专著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歌谣故事》《武汉童谣纵横谈》《武汉民众乐园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彭翔华讲汉味童谣”,为你解读,趣说武汉老童谣,以及与之相关的武汉老儿童游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轶闻故事、方言俗语等。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