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闷文网 > 历史 > >正文

​汉武帝刘彻刘彻在用人方面的方针是怎么样的?他是如何挑选人才的

摘要汉武帝刘彻刘彻在用人方面的方针是怎么样的?他是如何挑选人才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刘彻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身为一个皇帝,除了自身的宏图...

汉武帝刘彻刘彻在用人方面的方针是怎么样的?他是如何挑选人才的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汉武帝刘彻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身为一个皇帝,除了自身的宏图伟业雄才大略之外,还必须要懂得用人之道,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地方上去,同时,对于那些心直口快的臣子提出来的自己的缺点,也要能够接受改正,毕竟都是要为了这个国家。

在这些方面,汉武帝可以说做得非常好,也无怪对他有所批评的司马迁唯独在这个方对他大为赞扬。

那么,汉武帝在用人方面到底有什么方法呢? 褒贬不一的汉武帝 读《史记·孝武本纪》,会对汉武帝刘彻的一生充满疑惑,通篇记述的都是他巡游封禅敬鬼神的故事,似乎没干什么正事。

这大抵是因为司马迁因李陵投降匈奴为其分辩而被武帝施以宫刑一事之故,而有意把其文治武功忽略或散见于其他臣子列传中。

不过,历史上对汉武帝刘彻的评价,也往往褒贬不一。

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叙述一番汉武帝的事迹后说: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意谓《诗经》《尚书》上所称道的古代贤王也不过如此,可以说是极言武帝的文治武功。

这一类评价,往往着眼于他征战四方、开疆拓土、远扬国威,以及其他功业。

然而,千年后的司马光在列叙班固赞曰后,即来了一段臣光曰,则多有贬抑: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

显然,司马光对秦始皇的评价比较负面,而在他眼里汉武帝和秦始皇没什么两样。

这一类评价,往往着眼于他穷兵黩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结果就是天下萧然,财力耗矣。

但在用人上,积极正面的评价居多,司马光与班固两人意见亦相类。

司马光在记叙汉武帝逝后写道: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可谓盖棺定论。

班固则早就称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

当然,在司马光看来,天下的人才是不缺的,关键在你想干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为你所用。

他这样写道: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

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

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 夏禹、商汤、周文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隐含的意思是,治国大略决定了用人谋略,要是把治国大略重心放在造福百姓上会更好,就能复兴商周时期的太平盛世,而相应的辅佐人才也会辈出。

汉武帝的治国思路转变固是事实,而武将文臣为之用亦是事实,但前提仍然是汉武帝善于任用贤能。

倘若不善用人,则空有雄略而不能尽展。

再好的江山,也会如秦二世胡亥般三年玩完,不会延运日久。

广纳贤才 事实上,汉武帝是以延揽人才来开局的。

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彻16岁即帝位。

第二年冬季十月,即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亲自出题问以古今治道。

事实上,在今天看来,这是在同一年,因为古代纪年都是从冬季开始的。

也正是在武帝任上,于公元前104年夏季五月改正朔,他命公孙卿、司马迁等拟定汉朝《太初历》,以正月为一年开始,延续至今。

以广纳贤才来开治理之新局,是为雄主治国理政的大气象。

当时有一百多人参加考试,其中广川人董仲舒写了一篇很长的答卷,汉武帝很赞赏,当时即任命他做江都国的相。

其中关于用人之道,也有一番论述,对汉武帝当有潜在影响。

董仲舒在策论中针砭时弊:夫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遂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吏大多是官二代、富二代,这哪能选出贤能之士?同时还凭资历就能得富贵、升官职,这样的用人思路显然会堵塞贤路。

董仲舒建议:让列侯、郡守、二千石官秩的官员,各自从所管理的官吏、百姓中选择贤能的人,每年向朝廷选送二人,而且能够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把举荐贤能作为对官员考察的重要依据,这实际上是一个制度化的举荐贤才措施。

贤才举荐来了怎么办?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意谓不重资历,而重实际能力,根据才能大小、品行高低来任用。

这样的用人思路,在当时可谓超前,即便在今天也很有价值。

事实上,汉武帝即位开始,还在全国选拔文学材智之士,予以破格重用。

当时,便有很多人上书议论国家政事得失,自我标榜自我推荐的人数以千计,汉武帝从中选拔杰出的人才给以宠信重用。

比如有朱买臣、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他们成了武帝的左右亲信,汉武帝经常让他们与朝廷大臣辩论国政得失,大臣多次被驳得无法对答。

当然,这些人才带有娱乐性质,汉武帝也未必真的重视,上以俳优畜之,虽数赏赐,终不任以事也。

这表明,汉武帝心里对人才的斤两还是很清楚。

东方朔倒是经常利用时机直言进谏,对朝政发挥了一定的补益作用。

认可汲黯 除了董仲舒外,汲黯的任用也体现了汉武帝的贤明。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提拔任用东海太守汲黯担任主爵都尉,地位与九卿相同。

此前,汲黯在东海注重择贤能再放手任用,他本人只布置和检查主要政务,不苛求细枝末节。

他曾生病在家一年多,但东海郡却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他。

汉武帝听到了,便起用汲黯。

此前,河内郡失火烧毁了一千多家民房,汉武帝便让他去视察,结果汲黯假托天子命令擅自行事,命令官员发放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返回后即请罪。

但汉武帝很赏识他,便赦免了他的罪名。

任用汲黯,汉武帝注重的是人才的贤名,属于国人皆曰贤一类,同时还注重人才的忠诚与胆略,亲自考察。

这样用人,大抵不会有失。

不过,汲黯并非完人。

史称汲黯为人性情倨傲,当面批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过失。

有一次他犯颜直上,让汉武帝下不来台。

但汉武帝最终能容,确是雄主心胸,凡事皆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愤而取舍。

当时,汉武帝正招选文学之士和儒家学者,说我想要怎样怎样。

汲黯应声回答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意谓心藏很多欲望而表面装仁义,很难达到唐尧虞舜那样天下大治的局面。

这简直就是不给人留一点颜面,汉武帝沉默不语,接着勃然大怒,然后脸色难看地结束朝会。

退回内宫,还对左右侍从说:汲黯的质朴忠直也太过分了!然而汉武帝终究未对汲黯有什么惩处。

当时,群臣中就有人批评汲黯,汲黯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负有辅佐匡正之责的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得了!汲黯的确是忠贞为国之士,忠言逆耳,古今有多少人听得烦心,必欲不听而后快,唯雄才大略者有这样的心胸肚量,容得下忠良之言,其虽一时震怒,却终不会加诸半点问责。

事实上,汉武帝对汲黯常常是关爱有加。

汲黯身体多病,在三个月的病假期限快到时,汉武帝多次特许延长他的病假时间。

后来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汉武帝便问庄助汲黯的为人。

庄助说:让他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

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他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谁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

汉武帝说: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汉武帝对汲黯的认可,亦很中肯。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首次命令各郡国各自察举孝廉一人,史称这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采取的行动。

总体上看,汉武帝初任这几年,只是重视人才治国的策略,其雄才大略也未尽展。

只是历史的演绎,把时势放在他眼前,由他作出决断,汉武帝顺势而为,也就开启了大汉的强盛时代,而人才也因之辈出。

标签:

推荐阅读

  • ​清朝立国将近三百年之久 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清朝立国将近三百年之久 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无昏君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有小编一起欣赏。 大清立国三百年,共传十二帝。 虽然,这十二位帝王说不上个个是...

    2024-08-13 20:28:08
  • ​西周甲骨文记录了哪些内容?周原甲骨的用处介绍历史

    西周甲骨文记录了哪些内容?周原甲骨的用处介绍历史 1977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的一座西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周原甲骨,其中龟腹甲高达1万多片,牛肩胛骨300多片。 实际上周原甲...

    2024-08-13 20:26:02
  • ​明朝的卫所制度到底 前期是根基后期为什么会成为累赘

    明朝的卫所制度到底 前期是根基后期为什么会成为累赘 对明朝卫所制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早在明朝建立前就实行的军事制度...

    2024-08-13 20:23:56
  • ​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他为什么年仅39岁就早逝

    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他为什么年仅39岁就早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到李恪那是当时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儿子,话说当时...

    2024-08-13 20:21:51
  • ​孙悟空三次说出师承菩提祖师为什么没有降罪于他

    孙悟空三次说出师承菩提祖师为什么没有降罪于他 菩提祖师当初赶走孙悟空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狠话。 原著第2回,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 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

    2024-08-13 20:19:45
  • ​三台杜甫草堂景点介绍三台县都有哪些镇

    三台杜甫草堂景点介绍三台县都有哪些镇 从绵阳出发自驾游,请推荐几个景点? 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剑门关旅游线二、绵阳――江油李白故里——窦团山--佛爷洞-...

    2024-08-13 20:17:39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叫秦族而是汉族?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历史

    中国人为什么不叫秦族而是汉族?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历史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一般来说称其为秦人秦族是顺理成章的事。 为何会弃秦用汉,难道真是因为秦朝残暴不得人心?...

    2024-08-13 20:15:33
  • ​古时候的黄门郎 官职

    古时候的黄门郎 官职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中举出人头地。 闯过这一关的人有很大的概率成为官员,并且就此摆脱了泥腿子的身份。 当然,就算是进入到了官僚集团...

    2024-08-13 20:13:27
  • ​唐宋时期的朝廷,是如何防止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的

    唐宋时期的朝廷,是如何防止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的 唐宋时期的朝廷,是如何防止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的?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

    2024-08-13 20:11:21
  • ​名医扁鹊是怎么死的:扁鹊的墓地在哪里历史

    名医扁鹊是怎么死的:扁鹊的墓地在哪里历史 神医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根据时间的推算,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扁鹊原姓姬,名缓,字越人,而扁鹊本是上古时期的神医的姓名...

    2024-08-08 16:10:58
  • ​格拉古兄弟有哪些经历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失败了?

    格拉古兄弟有哪些经历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失败了? 公元前133年年初的一天,罗马城风和日丽,在中心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一位年近30岁的年轻人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 意大利的...

    2024-08-08 16:08:52
  • ​西汉、隋朝和唐朝 都城都在长安 3个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西汉、隋朝和唐朝 都城都在长安 3个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1100年前王朝的更迭,已将中古时期中国最伟大的都城给摧毁。 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大唐长安城跃然而出。 这是一座...

    2024-08-08 16:06:46
  • ​杨康到底爱不爱穆念慈

    杨康到底爱不爱穆念慈 《射雕英雄传》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在金庸的这部作品当中有着两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穆念慈与杨康。 在故事中,杨康就是那种非常的英俊潇洒,有...

    2024-08-08 16:04:40
  • ​解开皇帝后宫生活之谜侍寝方式五花八门

    解开皇帝后宫生活之谜侍寝方式五花八门 解开皇帝后宫生活之谜 侍寝方式五花八门 古代皇帝那可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除了权利外,他们还有着数不清的妻妾,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

    2024-08-08 16:02:34
  •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 1、唐玄宗在位到底多少年2、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多少年?他在位期间有什么功绩吗?3、唐朝历代皇帝李隆基在位皇帝多少年?4、李隆...

    2024-08-08 16:00:28
  • ​从下狱到被贬,苏轼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从下狱到被贬,苏轼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从下狱到被贬,苏轼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绍圣四年 1097,六十二岁的苏轼在谪所惠州接到了一封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的告令,这意味着苏轼...

    2024-08-08 15:58:22
  • ​汉高祖刘邦: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子?

    汉高祖刘邦: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子?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原本底层人物的刘邦否极泰来逆袭登顶,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之下脱颖而出的成功典范。 说他是天选之子,"封建皇帝里...

    2024-08-08 15:56:16
  • ​历史人物解读:明朝守城第一人朱重八,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历史人物解读:明朝守城第一人朱重八,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明朝守城第一人朱重八,还是朱元璋的侄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明王朝的开国功臣相信大家都能数...

    2024-08-08 15:54:11
  • ​中国历史人物之—— 王莽

    中国历史人物之—— 王莽 王莽,是我国两汉之际的一位风云人物。 公元前四五年 西汉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于一个贵族官僚家庭。 他的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

    2024-08-08 15:52:05
  • ​北魏拓跋珪的功与过怎么来看待

    北魏拓跋珪的功与过怎么来看待 通过制定一系列汉化与封建化的制度,拓跋珪的北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生活方式由游牧为主逐渐转变为游牧与农耕并存。 这就使他能够稳定地控...

    2024-08-08 06: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