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闷文网 > 历史 > >正文

​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他为什么年仅39岁就早逝

摘要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他为什么年仅39岁就早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到李恪那是当时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儿子,话说当时...

李恪为什么没能成为太子他为什么年仅39岁就早逝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李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到李恪那是当时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儿子,话说当时李世民非常喜欢李恪,对李恪也是疼爱要加,不过,这位受宠的儿子也没有活多久便死去了,死因也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小编也是在往常查询了一番,原来当时的李恪是被冤死的,当时的李恪性格温和,喜欢骑马,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据说当时李世民对李恪的好遭到了某些人的嫉妒,于是将李恪杀害,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如意公主。

李恪贤能无比,李世民曾多次想要立李恪为太子,可是最终还是立了李治为太子。

贤能无比的李恪,年仅39岁就死了,那么,李恪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资料简介?李恪究竟是怎么死的? 李恪简介 李恪,男,字为德,也叫做李德。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死于公元653年3月6日,享年39岁,年轻早逝。

李恪的父系家族: 曾祖父: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 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 祖父: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 父亲:唐太宗皇帝李世民 李恪的母系家族: 外曾祖母: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 外曾祖父: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 外祖父:隋炀帝杨广 母亲:隋炀帝的女儿杨妃如意公主 另外,李恪的亲生弟弟是蜀王李愔。

同时,李恪还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仁 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由此可见,李恪与其胞弟李愔是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

李恪的妻子:杨氏、萧氏 杨氏是隋直阁将军岷蔚抚豪道五州刺史邢国公杨 士贵孙女,右卫副率慈汾二州刺史静公杨誉的女儿,哥哥是常州刺史工部侍郎鸿胪卿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太子少师赠仪同三司上柱国郑国懿公杨崇敬,侄子是太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使杨志诚。

王妃疑贞观中薨,葬安州,今湖北安陆。

萧氏,根据李恪后人家谱显示可能为第二任吴王妃三子李琨之母,或还有李璄,家谱中不知为何却无吴王妃杨氏任何记载,有待研究。

李恪是怎么死的? 永徽四年 653年,因受房遗爱谋反案牵连,被冤致死。

因此,李恪的四个儿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并流岭表; 李恪一生经历: 《旧唐书》对李恪经历介绍比较简略。

好像他只是唐太宗李世民诸子中一个平庸的儿子。

《新唐书》介绍较详。

李恪善于骑马射箭,有文韬武略。

他的母亲是隋炀帝女儿,地位、声望一直都比较高,深为中外诸国所瞩目。

李世民自废李承乾后,一开始以晋王李治为太子。

后来又觉得李恪像自己,想立李恪为太子。

这时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三个亲生的儿子中。

李承乾、李泰因为争太子位而被贬到边远之地,李治又被贬的话,那么舅家长孙氏即将失势。

因此,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立李恪为太子。

李世民诚恳的对长孙无忌说: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吗?这孩子英勇果断像我,即使保护舅舅的家族,也是可能的。

长孙无忌道:晋王李治仁义忠厚,是个守祖业、文静的主公。

而举棋不定就会坏大事,何况是王储的位置呢?李世民于是停止了换太子的想法。

于是李世民将李恪封为藩王,让他回到自己的属地去。

之后对左右说:我难道不想经常见到李恪吗?但愿他早有定位。

让他屏护中央,我百岁之后,各庶出的子弟就没有危险了。

看来李世民是想要子孙吸取自己这辈人的教训,不让历史重演。

但长孙无忌非常讨厌李恪。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永徽年间,借房遗爱谋反一事,因而牵连到李恪,将他杀死,以绝天下前隋朝遗老遗少们的幻想。

临刑前,李恪悲愤呼喊:如果社稷有灵的话,长孙无忌将要灭族!李恪死后,其子孙被流放岭南一带。

到显庆五年,朝廷为李恪平反,追封为郁林王。

为何说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待遇最差的儿子? 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

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

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

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

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

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

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

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

但是比起对李恪的严厉告诫,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

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

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

耶耶,敕。

译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

爸爸我担心的要死。

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

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

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

今天得到辽东 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

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

爸爸,敕。

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是怎么回事?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15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

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标签:

推荐阅读

  • ​孙悟空三次说出师承菩提祖师为什么没有降罪于他

    孙悟空三次说出师承菩提祖师为什么没有降罪于他 菩提祖师当初赶走孙悟空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狠话。 原著第2回,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 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

    2024-08-13 20:19:45
  • ​三台杜甫草堂景点介绍三台县都有哪些镇

    三台杜甫草堂景点介绍三台县都有哪些镇 从绵阳出发自驾游,请推荐几个景点? 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剑门关旅游线二、绵阳――江油李白故里——窦团山--佛爷洞-...

    2024-08-13 20:17:39
  • ​中国人为什么不叫秦族而是汉族?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历史

    中国人为什么不叫秦族而是汉族?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历史 华夏民族首统一于秦朝,一般来说称其为秦人秦族是顺理成章的事。 为何会弃秦用汉,难道真是因为秦朝残暴不得人心?...

    2024-08-13 20:15:33
  • ​古时候的黄门郎 官职

    古时候的黄门郎 官职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中举出人头地。 闯过这一关的人有很大的概率成为官员,并且就此摆脱了泥腿子的身份。 当然,就算是进入到了官僚集团...

    2024-08-13 20:13:27
  • ​唐宋时期的朝廷,是如何防止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的

    唐宋时期的朝廷,是如何防止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的 唐宋时期的朝廷,是如何防止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发生的?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最真实的历史人物,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

    2024-08-13 20:11:21
  • ​名医扁鹊是怎么死的:扁鹊的墓地在哪里历史

    名医扁鹊是怎么死的:扁鹊的墓地在哪里历史 神医扁鹊出生于公元前407年,根据时间的推算,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扁鹊原姓姬,名缓,字越人,而扁鹊本是上古时期的神医的姓名...

    2024-08-08 16:10:58
  • ​格拉古兄弟有哪些经历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失败了?

    格拉古兄弟有哪些经历为什么他们的改革失败了? 公元前133年年初的一天,罗马城风和日丽,在中心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一位年近30岁的年轻人正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 意大利的...

    2024-08-08 16:08:52
  • ​西汉、隋朝和唐朝 都城都在长安 3个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西汉、隋朝和唐朝 都城都在长安 3个长安是同一个地方吗? 1100年前王朝的更迭,已将中古时期中国最伟大的都城给摧毁。 但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长卷,大唐长安城跃然而出。 这是一座...

    2024-08-08 16:06:46
  • ​杨康到底爱不爱穆念慈

    杨康到底爱不爱穆念慈 《射雕英雄传》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看过了,在金庸的这部作品当中有着两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穆念慈与杨康。 在故事中,杨康就是那种非常的英俊潇洒,有...

    2024-08-08 16:04:40
  • ​解开皇帝后宫生活之谜侍寝方式五花八门

    解开皇帝后宫生活之谜侍寝方式五花八门 解开皇帝后宫生活之谜 侍寝方式五花八门 古代皇帝那可是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除了权利外,他们还有着数不清的妻妾,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也...

    2024-08-08 16:02:34
  •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 唐玄宗在位多少年后发生了安史之乱 1、唐玄宗在位到底多少年2、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多少年?他在位期间有什么功绩吗?3、唐朝历代皇帝李隆基在位皇帝多少年?4、李隆...

    2024-08-08 16:00:28
  • ​从下狱到被贬,苏轼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从下狱到被贬,苏轼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从下狱到被贬,苏轼的心境有怎样的变化? 绍圣四年 1097,六十二岁的苏轼在谪所惠州接到了一封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的告令,这意味着苏轼...

    2024-08-08 15:58:22
  • ​汉高祖刘邦: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子?

    汉高祖刘邦:当之无愧的天选之子?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原本底层人物的刘邦否极泰来逆袭登顶,的确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之下脱颖而出的成功典范。 说他是天选之子,"封建皇帝里...

    2024-08-08 15:56:16
  • ​历史人物解读:明朝守城第一人朱重八,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历史人物解读:明朝守城第一人朱重八,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 明朝守城第一人朱重八,还是朱元璋的侄子?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明王朝的开国功臣相信大家都能数...

    2024-08-08 15:54:11
  • ​中国历史人物之—— 王莽

    中国历史人物之—— 王莽 王莽,是我国两汉之际的一位风云人物。 公元前四五年 西汉元帝初元四年,王莽出生于一个贵族官僚家庭。 他的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

    2024-08-08 15:52:05
  • ​北魏拓跋珪的功与过怎么来看待

    北魏拓跋珪的功与过怎么来看待 通过制定一系列汉化与封建化的制度,拓跋珪的北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生活方式由游牧为主逐渐转变为游牧与农耕并存。 这就使他能够稳定地控...

    2024-08-08 06:42:12
  • ​探秘古蜀道②有人把荔枝送,有人把战火烧

    探秘古蜀道②有人把荔枝送,有人把战火烧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名句让蜀道闻名遐迩。 李白所指的蜀道,即翻越秦岭和巴山入蜀的道路,包括陈仓道(故道)、褒斜...

    2024-08-08 06:40:05
  • ​王莽改制激怒了谁:地主出身的起义军首领占71%历史

    王莽改制激怒了谁:地主出身的起义军首领占71%历史 导读:地主豪强站到了王莽的对立面上,下层百姓因为民不聊生也站到了他的对立面,昔日的大众情人一下子变成了国民公敌。 各...

    2024-08-08 06:37:59
  • ​因为焚书坑儒 所以秦朝治国靠的是法家思想

    因为焚书坑儒 所以秦朝治国靠的是法家思想 秦统一中国过程中运用了大量法家思想来治国,这一点广为人知,例如嬴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皇帝制度,用法家集权、法治思想控制社会...

    2024-08-08 06:35:53
  • ​历史悬案纪实:中国的神秘莫测的传国玉玺究竟流落何处历史

    历史悬案纪实:中国的神秘莫测的传国玉玺究竟流落何处历史 导读:历代帝王相传的玉玺最早源自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于是便命人打造了这枚传国玉...

    2024-08-08 06: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