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闷文网 > 历史 > >正文

​明代宣府镇“烧荒”小考

摘要明代宣府镇“烧荒”小考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文史趣话 明代宣府镇“烧荒”小考 韩祥瑞 明代宣府镇是万里长城沿线重要的边防重镇之一,素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在防御塞...

明代宣府镇“烧荒”小考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文史趣话

明代宣府镇“烧荒”小考

韩祥瑞

明代宣府镇是万里长城沿线重要的边防重镇之一,素有“九边冲要数宣府”之称。在防御塞外蒙古骑兵侵扰等方面担负着无可替代之作用。

在当时,宣府镇为了完成朝廷交付的任务,采取了许多超常规措施。一般说,在明洪武二十六前,采取的是整体迁移之政策;即将宣府镇这方土地上的老百姓全部迁移至居庸关内,坝下地区成为无人区,使蒙古侵扰骑兵不得粮草之生活必需,达到迅速削弱其战斗力之目的;至明正统年间,也就是几十年后,随着蒙汉军事实力发生变化,开始实行一种名为“烧荒”的新措施。

所谓“烧荒”,是指在有明一代,驻守北方的边防军,为了战争防御的需要,采取的一种军事行动。具体说是在每年的秋冬季节,边塞将士为便于瞭望敌情,更主要是坚壁清野,使蒙古骑兵无草料而难以为继,按计划将靠近长城边界几百里范围草原上的枯草全部焚烧,其中也包括烧掉遮挡视线的树木。

就明代宣府镇的具体情况而言,洪武年间实行的“毁村清野”,主要是在长城以内的农耕区;而正统年间开始实行的“烧荒”,是在长城之外的草原上。从中可以看出明蒙势力的消长,双方战争策略的变化。

明嘉靖版《宣府镇志》中对出塞烧荒有明确记载:“每年冬十月初间,以草枯为始,本镇统领官军,出境焚烧野草,使达贼不能南牧”。烧荒的出发地主要有张家口、青边口、大白阳、独石口、膳房堡、永宁城等六个。

因当时明朝与北元处于敌对状态,所以在其文献记载中,将蒙古诸部称之为“贼”,“南牧”是南下侵扰的委婉说法。

《宣府镇志》中有出塞烧荒“起于正统年”的记载,即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就是“土木之变”发生之前,每年冬初即开始“烧荒”。如今从历史的角度看,“土木之变”的发生,可以说“烧荒”,并未有效达成阻止蒙古骑兵南下之目的。

具体烧荒是如何操作的,文献中有明确记载:由总兵、副总兵、旧游击将军、新游击将军、北路参将、西路参将,东路参将等统领;兵分六路:“总兵官统领官军五千员名,由青边口出境,经三岔沟、黄草滩,至上各河,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旧游击将军统领本营官军三千员名,由张家口出境,经红崖儿至羊圈沟,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其他各将领皆统领本营官兵连续出境烧荒二日。六个关口,出动21000余员名将士……可以说是领导亲自披挂上阵,规模宏大,浩浩荡荡,从中可以感受到明军对烧荒的重视程度,这每年一次的重大军事行动,应该也算是当时的一大“景观”。

对明军每年的“烧荒”所为,当时就有不同认识;如何评价这一行动,至今仍然各有所见……能不能有效削弱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对环境有何影响等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