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闷文网 > 历史 > >正文

​历史上,北京三里屯有多少个名字,您知道吗?

摘要历史上,北京三里屯有多少个名字,您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咱们三里屯街道,在历史中有哪些名字。 明代 名称:三里屯 所属:东城 功能:村落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咱们...

历史上,北京三里屯有多少个名字,您知道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咱们三里屯街道,在历史中有哪些名字。

明代

名称:三里屯

所属:东城 功能:村落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咱们三里屯这个名字,早在明代就定了下来。

据《北京朝阳军事志》《明代地方志文献辑存》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三里屯、六里屯、蓝靛厂等村,皆属东城。

村落的户籍和村民服徭役情况,均由东城兵马司掌管。

当时的东城和现在的东城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众所周知,三里屯得名是因距内城三里。这里需要告诉您,这里是参照东直门来说的,而非参照朝阳门。

东直门是元朝始建,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葺后,改称为东直门的。所以三里屯地区的历史自明朝有了姓名,这一点毫无争议。

需要注意的是,三里屯所处区域有河流经过,这就是咱们所熟知的坝河(亮马河是其支流),直通内城。因此,从明代开始,三里屯就是河道运输的重要补给站。也因此,三里屯土地肥沃,人居庞杂。自明代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清代早期

名称:正白旗营

所属:正白旗 功能:驻军

满清入关之初,战乱不可避免。三里屯地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躲不过铁蹄经过。而在清朝定鼎中原之后,满人入关,居住于内城,三里屯位于城外,成为了正白旗营房所在地。

据《日下旧闻考》《北京地方志》等古籍记载,三里屯在满清入关之初作为重要的军事驻地,还的皇帝及各路王室贵人在进出京打猎时的歇脚之地。

更有史料记载,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被大臣胁迫,出城迎接多尔衮灵柩,就是在三里屯地区迎候。当时北京天气极冷,顺治皇帝的痛苦记忆也成了后世谈资。

清代中后期

名称:东郊

所属:无主地 功能:荒废村落

清朝中期,国力衰退,军事力量大不如前,百姓生活日渐困苦。莫说外城,就是内城也有衰败景象。而此时的三里屯地区,在1766年至1850年期间,几乎很难在任何史料上发现记载。而在清朝光绪年间官修的《顺天府志》中,只模糊地提到了东郊之地。而从其描述的区域来看,就是三里屯地区。

清朝时期,三里屯仍属顺天府大兴县。但由于清朝中后期东直门外漕运衰落,使得周边村落缺乏功能性。由此可见,一个地区没有突出的亮点、功能、特色,就可能会被历史忘记。

清代末期

名称:正白旗营

所属:正白旗 功能:驻军、伏兵

历史似乎喜欢画圈。经历了百余年兴衰,三里屯的大名再次被历史唤醒。但此时,它拥有一个更官方的名字,正白旗营。

很熟悉?没错,清代初期曾经用过此名,而再次使用,颇有些无奈。

清朝末期,战乱不休。1850年前后,大清王朝已经风雨飘摇。但此时,清政府仍然要疲于征战。由于东直门外是正白旗驻军之处,因此再次成为屯兵之所。

虽然在此时,正白旗营的将士随时准备征战,但其战斗力已经与清朝初年不可同日而语。

辛亥革命前后

名称:无

战乱之地 有零星居民居住

辛亥革命前后,北京地区饱受战乱之苦。在这个时期,三里屯地区属于久战之地,大多数时间,均做外城屯兵之用。

据《北京地方志汇编》记载,此时三里屯地区也有零星百姓居住,但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户籍已不可考。

民国时期

名称:三里屯

所属:外城 功能:村落

是的!在民国时期,三里屯的名字再次被确定。但此时中华大地依旧动荡不断,三里屯的名字之所以使用,仅仅是因为典籍中这样写,后世就这样用。

但可喜的是,据《北京地方志汇编》记载,此时的三里屯已经恢复成为村落,有百姓在此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

名称:幸福村

所属:第十区、东郊区 功能:居住

上世纪五十年代(1950年后),北京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三里屯作为城外重要的交通枢纽,自然成为了最早被扩建,被用于人居的地区之一。

1950年后,许多拆迁户迁至此地,建立幸福村。咱们目前的幸福一村、幸福二村等名称,均来源于此。

1976年

名称:三里屯街道

所属:朝阳区 功能:居住、涉外、商业

对于三里屯街道的建成时间,有多个说法。这里小编采用《朝阳区街道志》《朝阳军事志》以及百度百科的共同说法,为1976年

从这一年开始,三里屯街道正式成为集人居、涉外、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型街道。三里屯街道的行政区划已经完善。在时间的潮流中,三里屯街道从此刻开始,逐步冲向时尚化、国际化的大潮前端。

三里屯的名字自叫响以来,变更次数并不多。这与三里屯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而三里屯地区北依亮马河,西临东直门,自古是部队驻扎、商贾往来的集中地。这种独特的功能性,也让三里屯从明清开始就有了商业汇聚、百姓安居的社会定位。过去,三里屯也因部队驻扎于此,成为了护佑京城东大门的屏障。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