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白酒价格是多少,左公坊酒价格表
左公白酒价格是多少,左公坊酒价格表
左公白酒价格是多少?白酒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类,也是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酒类之一。在我国,白酒的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就有关于白酒的记载。到了唐朝,,白酒的酿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出现了专门的酒坊。宋朝时期,白酒的生产量达到了顶峰,当时的白酒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到了了明朝时期,白酒的生产量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一、兰州有棵左公柳你知道吗?
1871年,清代名将左宗棠下令在西北地区栽树,要求有路必有树,主要栽种的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后人称之为“左公柳”。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清代晚期著名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偏爱。十九世纪下半叶,他为收复新疆而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遂命令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左宗棠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
左宗棠的六万湖湘子弟兵既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随身携带柳树苗,一路走一路栽。前营栽罢后营管,并且动员百姓分段看管。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帐,可称为塞外奇观。这些柳树不但成了收复新疆失地的见证,而且还使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生。
左宗棠及所部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实在很难得以精确的数字统计,但根据他的奏折及相关资料记载,从陕西长武境起到甘肃会宁县东门这六百多里之间,历年种活的树,有26万多株。其他各地如会宁、皋兰、环县、董志县、狄道、大通、平番等州县零星统计,共种树三四十万株。如果再加上河西走廊和新疆所种的树,大约有一二百万株。
“左公柳”之于西北的生态益处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历年来对此歌咏之词也比比皆是。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浚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湖南人隆无誉在《西笑日觚》一书中记载:“左恪靖命自泾州以西至玉门,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
民国期间,诗人罗家伦出国途经西北,见左公柳而大为感动,题词一首:“左公柳拂玉门晓,塞上春光好,天山溶雪灌田畴,大漠飞沙旋落照,沙中水草堆,好似仙人岛,过瓜田碧玉丛丛,望马群白浪滔滔。想乘槎张骞,定远班超。汉唐先烈经营早!当年是匈奴右臂,将来更是欧亚孔道。经营趁早,经营趁早!莫让碧眼儿射西域盘雕”。
小说家张恨水在《竹枝词》中说:“大旱要谢左宗棠,种下垂柳绿两行。剥下树皮和草煮,又充饭菜又充汤。”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写到:“庄浪河东西两岸的冲积平原上杨柳相望,水渠交通……道旁尚间有左宗棠征新疆时所植柳树,古老苍劲,令人对左氏之雄才大略不胜其企慕之思。”著名散文作家梁衡在他的散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赞美左公:“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就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
左宗棠是晚清儒将名臣,少怀大志,结婚时手书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时年已63岁,临行时,他带了新疆地图和一副沉甸甸的棺木,以表收复国土的决心。他说:“六十许人,岂尚有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担者,此心想能鉴之。”
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五百年来第一伟人”。曾国藩说,“左宗棠是当今天下第一人”。王震将军说,“解放初,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
时至今日,在西北大漠上,一株株“左公柳”让人对左宗棠崇敬有加,左宗棠和“虎门销烟”的林则徐,都是后人怀念的封建官吏之一。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
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并且制定保护树林的措施,严加执行。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自古河西种树最为难事,可是在左公倡导督促下,泾州以西,竟然形成道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塞外奇观。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一百四十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七千九百七十八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二百零二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一百八十七棵。看来我十年间两到柳湖还是来对了,这里确是左公遗泽最多处。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十五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和同乡杨昌浚,途径甘新大道时看到一路湘军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植拂云霄,触景生情,深有感触而写下的诗句,称赞了左公在西征期间动员湘江子弟在沿途广种榆柳,绿化边陲,开花结果的壮举。左宗棠是晚清重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在收复新疆失地的军事斗争中建树的卓越功绩,一直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敬重。十九世纪下半年,当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时刻,是当时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不顾个人安危面对外寇入侵挺身而出,同投降派抗争,终于赢得了朝野广泛支持,继而又接受重任,挂帅西征,亲赴一线,指挥清军一举剿灭了入侵新疆的阿古柏,并坚持斗争抗拒了沙俄的侵略,使大片沦陷的国土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同时他看到各族人民由于连年战乱,流离失所,大面积的田园被荒芜,大片的果园、树木被砍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四野满目疮痍,让人不堪忍受,便动员湖湘子弟沿甘新古道,在凡有水源能到的路边荒野广种榆柳,造福后人,改善边疆的面貌,以表达湖湘子弟对祖国山河的一片热爱之情。据说当时湖湘子弟在栽种树木时,每棵树上都挂有栽种人姓名的牌子,负责保栽保活。在道路两旁新栽的树上还每隔一段距离就挂一盏灯笼,免遭晚上车辆撞坏。柳树是一种易活好栽,适应性很强的树种,但也有一个缺点,不像松柏那样耐年头。我们要找千年的古柏很容易,千年的古柳几不可能,甚至百年以上的也不多见。所以对左公柳的保护、补栽,成了西北人民的一个情结,也是官方的一种责任,历代出台的保护文告接连不断。这一半是为了保护生态,一半是为了延续左公精神。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保护文件是晚清官府在古驿道旁贴的一张告谕:“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公所植。”可以看出,此告谕的重点不在树而在人,是保护树但更看重左公精神的传承。进入民国时期,甘肃省政府两次行文保护左公柳。1935年的《保护左公柳办法》规定更为详细:一、全省普查编号;二、分段保护,落实到人;三、树如枯死,亦不许代;四、已砍伐者,按原位补齐;五、树旁不得采掘草土、引火、拴牲口等;六、违规者处以相当的罚金或工役;七、保护不力唯县长是问。现存档案也记录了多起对盗伐事件的处理。1946年,隆德县建设科长等人借处理枯树,伙同乡里人员盗卖柳树400棵,县政府给予处罚后还要求“补植新苗,保护成活,以重先贤遗爱”,并就此对境内的左公柳进行了普查,还剩3610棵,都一一编号建档。我们发现在清和民国两代的政府文告中总少不了这样的词汇:左公、先贤、遗爱、遗泽等,要知道这是官方的公文啊,但是仍掩盖不住对左宗棠的尊敬。民国时还将左宗棠修缮过的兰州城门改名“宗棠门”,由省长亲笔题写。在众多研究左宗棠在西北的著作中,最权威的一本是1945年初版于重庆,后经王震将军提议又在1984年重印的《左文襄公在西北》。此书从书名到内文,凡说到左宗棠时概不直呼其名,都是尊称“文襄公”,可见清和民国两代左宗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进入当代后,因极“左”政治影响,才有了一个小的反复。但随着人们对生态的再认识,又不觉想起了这位在西北栽树的湖南人。岁月无情,从1871年左宗棠下令植树到现在已140多年,要想拜谒一下左公亲植的柳树已是一件不易之事了。档案记载,1935年时的统计,平凉境内还有左公柳7978棵,而1998年8月出版的《甘肃森林》记载,全省境内的左公柳只剩202棵,其中大部分存于柳湖公园,有187棵。但1998年到如今又过了15年啊,斗转星移,大树飘零,左公柳还在锐减。那天,我到柳湖去,想穿越时空一会左公的音容。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躯干总是昂然向上的,但树身实在是老了,表皮皴裂着满是纵横的纹路,如布满山川戈壁的西北地图;齐腰处敞开黑黑的树洞,像是在撕心裂肺地呼喊;而它的根,有的悄无声地抓地入土,吸吮着岸边的湖水,有的则青筋暴突抱定青石,如西北风霜中老人的手臂手指。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柳湖公园正在扩建,岸边补栽的新柳柔枝嫩叶随风摇曳,如儿孙绕膝。而在柳湖之外,已是绿满西北,绿满天涯了。我以手抚树,读着左公柳这本岁月的天书,端详着这座生命的雕塑。古往今来于战火中不忘栽树且卓有建树的将军恐怕只有左宗棠一人了。另外在在哈密市区东西河谷幸存下来的左公柳也为数不多。据说大部分是后人栽种,但哈密人依然把这些古柳统称为左公柳,并挂牌加以保护。以表达人们对左公柳的缅怀之情。50年代驻哈人民解放军在修筑红星渠时,发现有一些古柳生长在渠边,有人主张挖除,但当得知这是左公坐镇哈密时所栽,便都一一自觉保护下来,每到夏季,这些古柳便撑起一片浓荫,供人们歇息纳凉。 在哈密以西70公里的沙枣泉,也有几棵上百年树龄的古柳,生长在戈壁前沿,多少年来,面对狂风的肆虐,“黄龙”的咆哮,骄阳的照射而始终面不改色,身不倾斜,坚挺的屹立在戈壁之中,并以它巨大的躯体,茂密的枝叶为大地染绿,让戈壁生辉。它虽然古老,但旺盛的生命力使它显得并不憔悴。据当地老农说“柳树是比较古老的树种,它易栽易活,只要有水,即便折断枝条插在湿地也会再生”。沙枣泉的古柳已送走了上百个春秋,这几棵古树根系发达,分出的肢体也很粗壮,树冠之大实属罕见。
二、甘肃的哪个地名最让你难忘?为什么?
优质答案1:
甘肃的华家岭这个地名最让我难忘。说起华家岭这个地方可能有很多非甘肃籍的人们对它并不熟悉。
我去过很多甘肃省的城市和景区,如兰州、敦煌、嘉峪关等,那为什么华家岭这个不显山不显水,又没有什么名胜古迹的地名会最让我难忘呢?那还是二十八九年前的事了,我刚拿驾照一年多时间(当时是B照,现在早已换成A2照了)。那年我从江苏张家港买了一辆17座的中巴车开回新疆,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我走的是312国道。虽说当时我还算是个新手,也是第一次开车跑几千公里的长途,一路走秦岭翻六盘山我都没觉得怎样,就是走华家岭这几十公里的山路让我记忆深刻。华家岭的山都是大土山,那时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什么植被,只有零星的几块靠雨水浇灌的梯田。华家岭的山路不像其他地方的山路都是从半山腰开凿修建的,一侧是山体峭壁,一侧是几十上百米的大深沟。华家岭的山路大部分都在山顶上走,因为这里的山没有悬崖峭壁走在山路上看两边也没什么可怕的。只是这里的路面狭窄且弯道较多,特别是那些转弯半径级小的上下弯道。我开着车长不足10米的车转弯都非常的困难,可当我在山道行驶途中看到迎面驶过来两三辆10几米长的载满货物的半挂车时,我感到非常的吃惊。真为这几辆半挂车过那些急弯道时捏着一把汗。其实这也并不是什么大事,也快过去30年了,我也从当时的新司机变成了老司机,也驾车走过许多崎岖蜿蜒的山路,但当时见到那几辆大货车时的场景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之前我又上网查询了华家岭,原来在84年前这里还曾经发生过一场悲壮激烈的狙击战。1936年10月,经过二万多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五军为了粉碎国民党“通渭会战”计划,保卫我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这些英雄们以红军1个团对国民党9个团的悬殊兵力在华家岭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两天两夜,八百多将士长眠在通渭县和会宁县之间的华家岭。在华家岭阻击战中,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在指挥所被炸弹击中不幸牺牲年仅28岁。罗南辉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名将与华家岭共存。
当看到提问者提问甘肃的哪个地名最让你难忘时,我的第一印象不是敦煌、不是嘉峪关,更不是兰州,而是甘肃的华家岭。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华家岭这个地名现在就更加令我难忘了!不仅让我难忘的是这里狭窄弯曲的山路,更令我难忘的还有那887名长眠于此的英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优质答案2:
古浪,自然风光很美,
三、左宗棠为什么瞧不上曾国藩?
优质答案1: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封疆大吏,照理说也该一团和气,为什么左宗棠会瞧不起曾国藩呢?
事实上,左宗棠为人是一身傲气,铮铮铁骨,有点我行我素,而曾国藩非常谨小慎微,对朝廷和洋人是敢怒不敢言!
左宗棠、和曾国藩都从心底里瞧不起洋人,但两人对洋务的处理方式却不大相同!
左宗棠的刚直脾气,与在新疆的建树,决定了他会直接采取强硬的手段,来处理洋人的事务。
有一次,他在上海巡视租界的时候,英国领事在上海租界一公馆门口竖有:“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牌子,左宗棠发现后下令侍卫将其立即捣毁,还逮捕了相关的人犯。
从此,只要他进入租界,租界当局立马换上中国龙旗,并派出外国军警执鞭清道。
这就是左宗棠,铁骨铮铮,他居然可以让洋人闻风忌惮。
于是,很多人对左宗棠有这样的评价:一身傲气,铮铮铁骨,我行我素,功名卓著。
看看曾国藩对洋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是有区别的,曾国藩似乎更加谨小慎微,没有这样的气度不凡!
左宗棠瞧不上曾国藩,敢和曾国藩叫板,他认为曾国藩不懂军事和经济!
曾国藩是太平天国的劲敌,左宗棠居然曾经讽刺曾国藩不懂军事和经济,因为在左宗棠看来,如果让他早点出山,来带兵打仗,太平天国早被他灭了,就是曾国藩太笨了,以至于战争进行了这么多年。
然而曾国藩其实一直比较欣赏左宗棠。
虽然左宗棠很自傲,以“今亮”自称,根本瞧不起曾国藩,认为曾国藩太笨了。
然而从国家大局出发,从人才难得的立场上,曾国藩一直想提携、重用左宗棠。
诤友有真言,圣贤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瞧不起,就相当与左宗棠时常爆曾国藩的料吧!
无非就是说曾国藩这不行,那也不好!以此衬托自己厉害呀!这个也一点类似文人相轻!
太平天国结束了,朝廷欣喜之余,开始担心手握重兵的湘军主帅曾国藩,更担心曾国藩和左宗棠联起手来!
曾国藩很快意识到这一点,为全身而退,他主动上奏请求朝廷裁撤了湘军。
曾国藩此意正好迎合了朝廷的心理,自然没有不准之理。
曾国藩自请裁撤湘军,去了大清的一块心病,朝廷不仅以后不再难为曾国藩,连湘军侵占太平天国囤积在金陵的大量金银财宝一事,索性也不追查了。
左宗棠得知曾国藩已开始对湘军大肆裁撤的消息后,不由仰天叹道:涤生要保善终,只能行此下策!
似乎他还有比曾国藩更加高明的“上策”!
曾国藩虽是进士出身,但名列三甲第42名,属“赐同进士出身”之列。
左宗棠虽自视甚高,却三试礼部不利,最终只是一名举人而已,可是这位举人却瞧不起进士出身的曾国藩,因为曾不过是“赐同进士出身”而已!
据说有一次,曾国藩偕彭玉麟夜访左宗棠,因三人平时过从甚密,故未经通报,直入左宗棠的内室。
不料,左宗棠正在看自己的小老婆洗脚,小老婆即小妾,尊称“如夫人”,意思是虽非夫人却如同夫人。
可见,左宗棠与曾国藩表面上抬杠,事实上他们私交非常密切!居然可以进入对方的内室。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算得上是阁臣。
同时他还曾经推荐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按照清朝成例,巡抚上书阁臣,应自称晚生。
但晚生又是年少者对年长者的谦称。
左宗棠生于嘉庆十七年,比曾国藩只小一岁,而且向来瞧不起曾国藩,当然不甘心自称“晚生”。
有一次左写信给曾国藩,特意申明:“照例应晚,但弟仅少公一岁,似不算晚,请仍称弟”。
曾国藩看后大笑,回了戏曲舞台上常用的四个字“恕汝无罪”给他。
由此可见,左的心胸似不及曾的宽阔。
左大人是个只知做事,不知做官之人。他与曾国藩的关系比较微妙,瞧不起曾国藩,可能是相互在演戏,做给旁人和朝廷看的,这样可以避免他们结党营私的嫌疑
“左大人你是个只知做事,不知做官之人。”“好一个只知做事,不知做官。”左宗棠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于是连饮了三碗白酒。
他鼓励胡雪岩道:“说下去,说下去。”
“其实,左大人也不是不会做官,而是不屑于做官。”左宗棠连声叫好。
他一向瞧不起李鸿章等人,认为他们一门心思升迁,每做一事,功名心毕显。
现在胡雪岩这么痛快地讲了出来,左宗棠感到真是莫逆于心,感到甚是舒服。
“不过那李少荃也是个会用人之人,他没有笼络过你去?”左宗棠笑着说道!
事实上,左宗棠与李鸿章是一对竞争对手!
左宗棠与曾国藩也要成为竞争对手,这样才能免除朝廷的猜疑。
想当年,有人在湖广总督官文面前诬陷左宗棠,这些情况也被咸丰皇帝听到了,于是命左宗棠到武昌对簿公堂。
官文是满人,他对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汉人,尤其是他们率领的湘军很瞧不起,而自己属下的八旗兵又总打败仗,因此恼羞成怒,想从重惩治左宗棠等人!
但是左宗棠与曾国藩等人的关系比较微妙,他们似敌似友。朝廷一直没有找到他们结党营私的口实!
可见,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可能也是说给外人听的,故意制造不和的假象,来迷惑对手!
总而言之,左宗棠对待洋人更加气度不凡!性格比较耿直,曾国藩则更加谨小慎微,过于迂腐了,可能左宗棠瞧不起曾国藩,也有做戏的成分,毕竟朝廷需要封疆大吏们相互制衡,所以抬杠也是必须的,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这个是皇帝非常喜欢看到的。
一起品读历史!欢迎热心关注!
优质答案2:
左宗棠曾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涤生侍郎来此帮办团防。其人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稍欠开展。与仆甚相得,惜其来之迟也。
“才具稍欠开展”,这可能是后世许多人认为左宗棠瞧不上曾国藩的证据之一了。
先不说这是否是左宗棠确切想法,单比比这两人。
就天赋而言,左宗棠比曾国藩强的太多。
作为湘阴有名的神童,左宗棠从小读书一目十行、举一反三,连老娘都夸他将来会万里封侯,但就这样一个自视甚高的天才,却在举人以后再无寸进,会试屡屡败北。而仅大他一岁的老乡曾国藩,秀才考了7次,却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顺风顺水,早早成就功名,以左宗棠狂妄自大的性格,纵然对曾国藩十分仰慕,骨子里的傲气却是不会少的。
曾国藩为人处世黏黏糊糊的性格加上不修边幅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人对他的评价,洋枪队队长英国人戈登见到曾国藩时,大感失望:“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这与他过去的历史是不相符合的;他的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洋人都看不上,左宗棠更看不上。所以曾国藩在衡阳筹建“湘军”的时候致信左宗棠,邀请共谋大事,被左宗棠无情拒绝。
后来虽然一起共事,但在剿灭太平天国过程中曾国藩的一些做法也与左宗棠有明显分歧。比如湘军攻克武昌后,左宗棠曾去信规劝曾国藩,不要太得意。后来湘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又规劝曾国藩绕过安庆,直取南京,却被推崇稳扎稳打的曾国藩拒绝,左宗棠本就脾气暴躁,此时更是大发牢骚,在给胡林翼的信中嘲笑曾国藩“乡曲气太重”、“才亦太缺”、“于兵事终鲜悟处”。
就差骂娘了!
好在曾国藩为人厚道,对此也不在意,最终顺顺利利拿下安庆并攻占南京。
左宗棠和曾国藩虽是老乡,却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事风格。左宗棠属于典型的湖南人,有才气却自大霸蛮,这种人只能当老大,不能当老二,冲锋陷阵是把好手,却团结不好身边的人。
但也正是这种性格,成就了近代“湘人救国”的美名。
而曾国藩虽是湖南人,为人处世却更像西北的老农,看似迟缓愚钝,实则粗中有细,进退有据,这种人你很难指望他有什么惊才绝艳之举,但交代他的事情都能稳妥的办好。
悟空问答不少网友提问,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什么不称帝自立!
只能说像曾国藩这种人,天生就不是皇帝的料!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The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