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于什么,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
春联起源于什么,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
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对联的源头,基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对联的前身是“桃符”。 据《淮南子》说,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宋代王安石有诗为证:“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就是新春联,旧符就是去年的旧春联。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
中国的春联起源于什么时候发扬光大于什么时候
谢邀:大概起源于周。源为桃符。发扬光大于宋。盛于明清到如今就画蛇添足了。??
过年家家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什么时候有什么寓意
春联的前身是桃符。人们是用纸卷一束桃枝,然后在纸上画上符咒,这就是桃符。迷信说法桃枝能避邪,再加上符咒,可以驱除鬼魅,春节期间各家各户将它挂在门上,以保平安。北宋以前,从官宦到老百姓,家家都如此。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君主孟昶在桃符纸上又加了两句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便是人们所说的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其实它还不能算真正的春联,因为还没有脱离桃枝。不过它在传统桃符避邪的意思上加上了喜庆的意思,近了一步,算是春联的刍形吧,但它到底什么时候脱离桃枝,成为真正的春联,在下孤陋寡闻,手头又无资料可考,不敢妄下结论。总之,春联始于五代,成型于宋,盛行于明清的说法是靠谱的。随着春联的发展,它的寓意也越来越丰富,由原来的喜庆吉祥到歌功颂德、寄托美好愿望、抒发各种感情等等。盛世如此,暴政时期亦如此,可见人们对春联的喜爱和重视非同一般了。春联是对联之一类,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传承和发扬光大。
春联有什么知识
一、基本概念。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门对等,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它要求字数相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等三部分组成,被广泛使用于过年、名山盛景、居家、婚庆和生意开张等。一般情况下,谈论对联知识、规则等,主要是针对上下联。
二、发展由来。
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中国的中原地区,就有过年时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在两块桃木片上分别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两边,有驱邪护宅之意。
现在的春联,就是由桃符演变发展而来。最早的一副春联,为后蜀主孟昶所做,他把过去桃符刻两个神的名字,换成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对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规则特点。
对联在创作上,采用了律诗的格律要求,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等规则,类似于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
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能有多有少。
2.对仗工整。同等位置的词语,要词性相当,都是名词、动词等;相同位置的词组语法,要结构一致或相近,都是主谓宾、主谓结构等。同时,相同位置不能是同一个字。
3.平仄相谐。上联末句尾字是仄声,下联末句尾字是平声。句内,词与词之间,平仄要间隔;上下联的对应位置词,平仄要相对。同时,上下联在节奏上的停顿,要一致。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呼应,但不能重复。
另外,横批,称为对联的题目,也对联的中心,可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内容分类。
1.字数多少。对联因字数多少,分为短联、中联和长联。
短联,为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中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对联。最长的对联,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堪称”古今天下第一联”,为清朝孙髯翁所作,共一百八十个字。
2.内容体裁。有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联语出处。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拆字联。
4.写作方法。有正对、反对、串对。
5.应用范围。有春联、门联、装饰联、交际联、婚庆联、开业联、丧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