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降魔篇讲了什么道理(从西游降魔篇来看)
西游降魔篇讲了什么道理(从西游降魔篇来看)
昨天,回看了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看完发现,其实并没有当初认为的那么差,当初的失望只因期望过高,豆瓣评分也缓慢上升到7.2这次看完,油然而生的情绪是可惜,就像一盘菜,从食材、刀工、品相都很完美,唯独缺了盐,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西游降魔篇讲了什么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西游降魔篇讲了什么道理
昨天,回看了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看完发现,其实并没有当初认为的那么差,当初的失望只因期望过高,豆瓣评分也缓慢上升到7.2。这次看完,油然而生的情绪是可惜,就像一盘菜,从食材、刀工、品相都很完美,唯独缺了盐。
在影片结尾,文章扮演的唐三藏抱着舒淇表白之时,我看的非常尴尬,不得不脑补这是周星驰借着电影来自我表达。影片的爱情线处理的非常不好,和猪妖打完一场之后,段姑娘怎么就莫名的爱上唐三藏?在观众视角来看,此时的男主毫无可爱之处,我们不得不认为段姑娘有些异于常人的“疯癫”,之后的段小姐和手下演的那场戏,更加佐证了这一点。
唐三藏的顿悟是,男女之爱也属于世间大爱的一部分。这个道理可能是对的,但逻辑实在有些绕,观众一时转不过来。
导演试图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唐三藏爱众生,但距离觉悟大爱,唯独缺乏男女之爱;而限于戒律,他在压抑自己的感情。直到爱人离世,他才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最终悟道。
同样的悟道过程,《青蛇》里的法海,《大块头有大智慧》的大只佬,处理就更为娴熟和符合逻辑。当然,更加比不上《大话西游》。
拆解《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觉醒线,几乎是一个典型的“英雄之旅”:平稳生活(当山贼)——遭遇挑战(妖怪来临)——迎接导师(菩提老祖)——更大挑战(牛魔王)——迷失自我——接受自我(带上钢圈)——王者归来(盖世英雄)——回归(取经)
而《大话西游》的高明之处,还不止如此,它还至少存在另外两条“英雄之旅”,一条是孙悟空的成长之旅,从当初桀骜不驯到最终的理性回归,至尊宝只是其迷失的过程;另一条是至尊宝的爱情线,在悬崖上,他对白晶晶说“我不希望你看到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另外一个人”;在水帘洞里,他对观音说“她在我心里留下一滴眼泪”;在最后的城墙上,他借着武士的身体说的那句“我这辈子都不会走”。
这三条线水乳交融彼此互文,就像一杯有着伏特加、威士忌、白兰地的鸡尾酒,任何一种都能醉人,何况是三种混合。
十几年后,《大圣归来》只踏踏实实的用了一条线,就秒杀了各个年龄段,赚足了眼泪,“英雄之旅”的威力可见一斑。
但是,也有无数好莱坞电影用了“英雄之旅”,我们也会感动,甚至刻意致敬中国文化的《功夫熊猫》,距离《大话西游》和《大圣归来》那种,灵魂深处的震撼,还是有很大的距离。
中国版的“英雄之旅”有着独特性。
汤显祖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虽然学术界认为他们东西双璧地位相当,但中国的传统文化毕竟已成往事,如今走出学术界,知晓临川四梦的人,屈指可数。
在早期,西方的小说和戏剧,总是拼命渲染真实,比如《鲁宾逊漂流记》,丹尼尔·笛福在出版之后,一口咬定这是其个人真实经历,直到生涯晚期才被迫承认虚构。这个传统一直影响至今,今天好莱坞的编剧理论,也在如何营造真实氛围,尽快使观众代入其中,下足了功夫。
但中国则不同,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本身就是虚幻的,《水浒传》和《红楼梦》,开篇就是星宿下凡和顽石历练;汤显祖的《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故事都起源于一场梦。按照西方戏剧理论,这是解释不通的,假故事何以承载起真感情呢?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可以解释这一“真假之辩”: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鲁滨逊漂流记》也好,好莱坞电影也罢,属于王国维口中的“有我”之境,观众必须将自己代入到作者或主角的视角,方可完成情绪的传递。中国文化中,有独特的“无我”之境,用梦来开头,自始至终都告诉观众这是假的,实质上呈现了一种“无我”之境,不同的观众、不同的心境、不同的人生阶段,都能各取所需,因为“无我”所以反而充塞天地无所不包。
王国维又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中国作家或者导演,一生中的代表作,必然是“无我”和“客观”的,我们可以数出无数这样的作品。
《西游降魔篇》差就差在这里,这部片子的编剧群里,绝大多数都很年轻,合理推测他们深受好莱坞编剧理念的影响,自我表达的欲望太强了,不懂中国文化中的“留白”和“写意”。
其实还不仅这一点,还有一丝微妙的不同,西方“英雄之旅”故事中,英雄能够取胜,在于拔出了“石中剑”,战胜敌人靠的是“外部力量”,比如获得了某样绝世兵器、得到其他势力的支援、发现了敌人的某个弱点,等等等等。
但是,经典的中国故事不是这样的,英雄靠的是“内在力量”。《大话西游》和《大圣归来》,主角自身本就具备力量,只是被压抑或被遗忘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我们靠的是,自身的觉醒和顿悟。同时,尘世中经历的一切,都是个人成长和求道的路径,当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之后,也能发现蕴藏于自身的力量,哪怕最终的结局多半是看破红尘,但那也意味着无欲则刚,尘世中已无人可以伤害自己。
小说和戏剧是从明清还是兴盛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它的鼎峰。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不相信尘世之外的力量,一路到王阳明的心学,从知识阶层到平头百姓,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共识: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能感动中国人的,是这样一类故事:客观描摹人的真实处境,历经磨难,退无可退,一朝顿悟,原来我就是齐天大圣。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