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尔手机什么型号(5寸巨屏怪兽戴尔Mini5Streak多图赏析)
戴尔手机什么型号(5寸巨屏怪兽戴尔Mini5Streak多图赏析)
戴尔手机什么型号?MINI 3i戴尔过去推出过采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PDA Axim系列,该公司阔别市场5年后,再度推出掌上移动设备戴尔Mini5 Streak戴尔Mini5 Streak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其卖点是拥有一块5寸WVGA屏幕,是目前市场上发售中屏幕尺寸最大的智能手机▲戴尔Mini5 Streak拥有5寸超大触控屏幕▲戴尔Mini5 Streak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戴尔Mini5 Streak的外型跟市面上的Android手机不同,正面大部分为一块超大屏幕、菜单以及返回3个触控按键,而其他操作均需透过触控屏进行操作产品同时提供黑红两色外壳选择,今天走进我们IT168手机评测室的为一款红色外壳,机身采用钢琴烤漆的工艺▲机身正面三枚触控按键▲机身背面设计说到戴尔Mini5 Streak最大卖点,无非就是首先印入眼帘的5英寸WVGA屏幕,并支持多点触控功能,屏幕为Gorilla玻璃物料制造,有防刮花的功能受到屏幕尺寸的影响,戴尔Mini5 Streak的体积比市面上其他Android手机要大,不过其机身厚度仍只有9.98mm▲其机身厚度仍只有9.98mm硬件配置方面,戴尔Mini5 Streak拥有一流的硬件,采用Qualcomm QSD8250 1GHz处理器,内置512MB ROM及512MB RAM,随机附送16GB microSD记忆卡内置GPS定位、500万像素自动对焦镜头连双LED补光灯,以及备有802.11b/g Wi-Fi及蓝牙双无线通讯功能▲ 戴尔Mini5 Streak拥有一流的硬件▲戴尔Mini5 Streak拥有一流的硬件机身细节设计及接口设计值得留意是戴尔Mini5 Streak在屏幕正上方可以看到前置镜头,但操作系统本身仍未支持视频通话,只可作为副摄像头使用,要实现视频通话必须自行安装第三者软件再配合指定服务才可▲机身正面右侧前置摄像头戴尔Mini5 Streak目前仍搭载Android 1.6操作系统,虽未采用目前最新的操作系统但是界面本身经过优化处理,跟传统Android手机完全不同手机的主画面设定成横向显示,最多可设定6页空间保存放软件捷径及小工具之用▲戴尔Mini5 Streak目前仍搭载Android 1.6操作系统▲戴尔Mini5 Streak机身背面扬声器设计戴尔Mini5 Streak的确拥有最顶级的智能手机硬件配置,唯独觉得最可惜是仍采用Android 1.6操作系统,令整部机未能发挥到最高的性能另一个觉得遗憾的是现在所有智能手机均采用标准的MicroUSB接口连接电脑及充电,但戴尔Mini5 Streak必须要使用专用的USB接线,这个设计会增加使用时的不便▲戴尔Mini5 Streak的确拥有最顶级的智能手机硬件配置▲机身右侧接口设计▲从左到右依次为:拍照快捷键、开机/待机键、音量调节键、3.5mm耳机孔▲机身左侧专用的USB接线机身赏析及电池仓设计▲戴尔Mini5 Streak机身尺寸对比黑莓9000▲戴尔Mini5 Streak电池仓设计▲戴尔Mini5 Streak电池仓设计▲随机赠送一张16G储存卡,MicroSD卡下方为SIM卡槽▲金属触点,不盖合后盖无法开机▲戴尔为Mini5 Streak配备的一块1530mAh锂电池▲戴尔Mini5 Streak全家福▲做工精良电源特写,今天小编就来说说戴尔手机什么型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戴尔手机什么型号?
MINI 3i
5寸巨屏怪兽 戴尔Mini5 Streak多图赏析
戴尔过去推出过采用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PDA Axim系列,该公司阔别市场5年后,再度推出掌上移动设备戴尔Mini5 Streak。戴尔Mini5 Streak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其卖点是拥有一块5寸WVGA屏幕,是目前市场上发售中屏幕尺寸最大的智能手机。▲戴尔Mini5 Streak拥有5寸超大触控屏幕▲戴尔Mini5 Streak采用Android操作系统戴尔Mini5 Streak的外型跟市面上的Android手机不同,正面大部分为一块超大屏幕、菜单以及返回3个触控按键,而其他操作均需透过触控屏进行操作。产品同时提供黑红两色外壳选择,今天走进我们IT168手机评测室的为一款红色外壳,机身采用钢琴烤漆的工艺。▲机身正面三枚触控按键▲机身背面设计说到戴尔Mini5 Streak最大卖点,无非就是首先印入眼帘的5英寸WVGA屏幕,并支持多点触控功能,屏幕为Gorilla玻璃物料制造,有防刮花的功能。受到屏幕尺寸的影响,戴尔Mini5 Streak的体积比市面上其他Android手机要大,不过其机身厚度仍只有9.98mm。▲其机身厚度仍只有9.98mm硬件配置方面,戴尔Mini5 Streak拥有一流的硬件,采用Qualcomm QSD8250 1GHz处理器,内置512MB ROM及512MB RAM,随机附送16GB microSD记忆卡。内置GPS定位、500万像素自动对焦镜头连双LED补光灯,以及备有802.11b/g Wi-Fi及蓝牙双无线通讯功能。▲ 戴尔Mini5 Streak拥有一流的硬件▲戴尔Mini5 Streak拥有一流的硬件机身细节设计及接口设计值得留意是戴尔Mini5 Streak在屏幕正上方可以看到前置镜头,但操作系统本身仍未支持视频通话,只可作为副摄像头使用,要实现视频通话必须自行安装第三者软件再配合指定服务才可。▲机身正面右侧前置摄像头戴尔Mini5 Streak目前仍搭载Android 1.6操作系统,虽未采用目前最新的操作系统但是界面本身经过优化处理,跟传统Android手机完全不同。手机的主画面设定成横向显示,最多可设定6页空间保存放软件捷径及小工具之用。▲戴尔Mini5 Streak目前仍搭载Android 1.6操作系统▲戴尔Mini5 Streak机身背面扬声器设计戴尔Mini5 Streak的确拥有最顶级的智能手机硬件配置,唯独觉得最可惜是仍采用Android 1.6操作系统,令整部机未能发挥到最高的性能。另一个觉得遗憾的是现在所有智能手机均采用标准的MicroUSB接口连接电脑及充电,但戴尔Mini5 Streak必须要使用专用的USB接线,这个设计会增加使用时的不便。▲戴尔Mini5 Streak的确拥有最顶级的智能手机硬件配置▲机身右侧接口设计▲从左到右依次为:拍照快捷键、开机/待机键、音量调节键、3.5mm耳机孔▲机身左侧专用的USB接线机身赏析及电池仓设计▲戴尔Mini5 Streak机身尺寸对比黑莓9000▲戴尔Mini5 Streak电池仓设计▲戴尔Mini5 Streak电池仓设计▲随机赠送一张16G储存卡,MicroSD卡下方为SIM卡槽▲金属触点,不盖合后盖无法开机▲戴尔为Mini5 Streak配备的一块1530mAh锂电池▲戴尔Mini5 Streak全家福▲做工精良电源特写
手机又快烂了,想换个好的智能手机,价格在1000多元左右的手机,...
小米手机
2手的
戴尔手机怎么样?
不建议购买,戴尔手机已经停产了
戴尔的手机好不好用
一般......销售量都不高
好用
戴尔有手机吗
有手机,不过不是很多,也没有什么行货,几乎都是水货。
好像没听说过啊
有吧,很少
有的,最新的是D43,也就是所谓的百度手机
目前还没有生产
有
早晚会有大佬死于对PC的妄念_
老罗一直是锤子最称职的PM,以微博为阵地,以笔代枪,为自家站台、怒怼友商都是家常便饭,最近的“先进事迹”与TNT工作站有关,这款带着“革命”标签、全款预售9999元的“一体机”被曝预订量可怜,官网和微博宣传也告销声匿迹。
暴跳如雷的老罗一边回怼“死不了,就凭你们?”一边含沙射影的解释这款名字极具杀伤力的产品如何被微博的安全机制误伤。这倒不是杠精上身,根本原因还是手机大佬对PC深入骨髓的迷恋。
2014年11月14日,雷军在微博上澄清“没有做小米笔记本的计划“,到2016年7月两款小米新品就应运而生,跟上了老友华为MateBook的节奏,魅族和荣耀随后跟进,并以老罗在鸟巢兜****达到最高峰。
这是一种不受任何有形指标制约的迷恋,更不受出货量多寡的影响。
让大佬不务正业的原因很多,核心是迷之自信,总觉得传统PC厂商LOW爆了,可以分分钟拍死,用老罗的话说锤子要做“重新定义下个十年的电脑”,措词谨慎的雷军觉得,“一定还有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还有地方做得不够完美”,只有余承东简单粗暴,“我体验过不同品牌的笔记本之后,发现并不能让自己满意”。
这种乐观与PC市场的持续低迷相映成趣。
任何一份行业报告都会告诉你,全球PC市场已经连续7年萎缩,去年总出货量为2.595亿台,较2016年2.602亿台再度下滑0.2%,今年出货量预计再跌3-5%。
究竟是什么让手机大佬觉得自己有资格力挽狂澜?这里面既有大战略,也有自以为是的小算盘。
1、产业链配套齐全,有品牌的企业进入毫无门槛,而且通过把产能塞给代工厂,有可能捆绑更多的利益共同体。
PC生态的成熟和产能的过剩都令人发指,厂家的应变策略也分为两类:有些为了生存,不惜承接隐形眼镜、塑料回收之类的订单;另一些居安思危,试图发展自有手机品牌,宝岛的五大代工厂都有这个计划,富士康通过HMD这个壳资源控制了诺基亚功能机并投资了夏普,这种自下而上的努力多少是个威胁,所以及时送去利润合理的PC订单,对手机品牌和代工厂都有重要意义,前提是能够走量。
锤子TNT以价格而论肯定赚钱,反正开了模,靠着王自如和其他黑粉做评测也能卖出一些,吃亏就在不能走量,所以代工的HKC惠科也犹豫不决。
2、PC长期依赖硬件竞争,创新不足,手机厂商自信将带来新体验。
笔记本的顶峰就是超级本,近年来除了各种变形就没有太多的产品创新,饱受诟病的1366Ⅹ768分辨率仍然大行其道,行业主要是靠硬件升级完成自我迭代,但以往由Intel+amd+Nvidia+window构成的驱动力正在枯竭,这让崇尚产品创新的手机厂商看到机会。
举个例子,摄像头影响屏占比其实在笔记本上也很常见,联想的解决办法是将摄像头移至屏幕下方,比如YOGA,属于偷机取巧的变通做法,华为则有在键盘中翻盖隐藏摄像头的设计,模具成本并不算高,但可以将屏占比做到91%。小米与中国移动合作弄了个直连4G网络的解决方案,内置4G LTE,不需要SIM卡就能激活。
同质化竞争拼的就是细节上的奇伎淫巧,产品创新和外观设计必然压倒技术,这正好是国产手机的强项,但以此就高喊革命,有点扯淡了。
3、传统PC厂商忌惮微软的脸色,不敢做安卓设备,手机厂商正好相反。
微软和谷歌的争夺已经白热化,从激活设备总量上看,微软和安卓旗鼓相当。谷歌去年开发者大会的数据是,安卓设备激活量在20亿左右,包括了可穿戴设备的Android Wear、车用的Android Auto以及Android TV。
今年5月微软宣布Windows10的激活量超过7亿,加上其他在用的老旧系统,数量绝不低于谷歌。微软真正的痛是Windows Phone和Windows 10 Mobile提前进入了生命末期,纳德拉只能寄望于迅速上位的Surface Phone和神秘的Andromeda挽回颓势,虽然他们的系统和软件生态仍是个谜。
移动时代的PC双子星微软和英特尔显得固执而迷茫,一方面他们要阻止PC厂商移动化,保住既得利益,一方面却鼓励安卓手机厂商推出基于Windows系统的硬件,微软的免费授权和英特尔的补贴,使得小米等新晋厂商因此获益。
4、响应消费者呼声,赚个平抑PC价格的好名声。
很多米粉至今深信小米降低智能手机售价的历史功绩,这个说法其实并没有事实佐证,因为当时酷派、金立之类品牌也有几百元的手机,更别说山寨机了,至于小米是不是让苹果、三星降了价,明眼人都知道。
小米的成功在于提供了一种心理认知上的满足,即米粉觉得自己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了品质不次于苹果或三星的手机,这个逻辑如果成立,当然也适用于PC。
5、坚信“手机+扩展坞+程序优化”就是PC的终极形态。
老罗将这种信念发挥到极致,其核心是把PC的商务属性剥离出来,变成手机的附属品,以实现想象中的未来办公:即插即用,用完即走。TNT之所以必须配合R1手机才能使用Smartisan OS 6以及安卓定制版的Office服务,用意就是在低强度或单一任务场景中,尝试用手机取代PC的部分功能。
这种思路不是老罗的独创,三星DeX扩展坞配合Galaxy Note 8和S8就能实现,在引入鼠标和键盘等外设后体验接近PC,如果你连超级本都懒得携带,149美元的DeX确实是不错的替代品。华为手机包括最新发布的荣耀Note10也有PC模式,通过Type-c转接显示设备,支持无线键鼠。
但手机厂商由此也陷入一个自我悖论,一边极力用手机塑造PC的高仿体验,一边又寄望创造新物种(或者说新体验)消灭PC,他们的真实目标不过是把PC退化为带扩展坞的巨型显示器。
6、手机周边硬件客单价低,绝对需求量小,凸显了PC的价值。
这才是手机厂商热衷PC的真实商业逻辑。以小米为例,财报显示2015-2017年的平均手机单价分别为807.2元、879.9元、881.3元,整体不高但有微幅提升,小米平台上的硬件很多,其中既能走量又具备一定客单价的只有PC和电视,其他智能家居产品是声量远大于销量,在整个平板产品线已跪的情况下,小米越发依赖PC就不奇怪了,其他手机厂商亦如是。
然而坐拥六大理由加持的手机厂商做PC成功了吗?
先看销量。
以笔记本为例,华为的目标销量为每年100万台,小米200万,实际两家都只完成了50万台,尤其小米曾经宣布首季就完成22万台的销量,说明后几个月数据可怜。相比之下,苹果笔记本每月出货量都在100万台以上,老大哥惠普全年出货是4000万台,每月都是300多万的量级。
仔细研究数据你就能发现,手机厂商只在屏幕尺寸介于11.6-13.3英寸的轻薄本领域拥有影响力,这是一个定位非常模糊的市场,再往下就是几乎被淘汰的上网本,手机厂商的轻薄本只要在功能上优于iPad或是微软乞丐版Surface Go(国行2988元),就会挤出一个相对迷你的销售空间,但这个市场有多大意义?
当然华为和小米还有不同,前者在5000-10000元的区间也有热卖产品,因为华为在多数人眼中是技术成熟的老牌科技公司,这正好是小米的短板,雷军在发布会上也自黑小米笔记本A面不印LOGO,就是方便用户自行创意,比如贴上颜值接近的某水果品牌的LOGO。
你可以说这很贴心,也可以说缺乏底气。
再看目标,干死传统PC厂商了吗?
几年前业内曾经估计,随着PC市场的萎缩,出货量将向四大厂商集中,也就是联想、惠普、戴尔、苹果。排名第5到第10名的厂商都有可能退出,这几家分别是宏碁、华硕、东芝、三星、同方和富士通。
然而按照TrendForce的数据,去年全球笔记本出货量前六名分别是惠普、联想、戴尔、华硕、苹果、宏碁,合计份额达到87%,今年Q1更上升到89%,格局反而越发稳固,华为、小米以及一众手机厂商既不见踪影,也无足轻重。
说到底,手机厂商做PC就是个伪命题。
结局可能有两种:一是把自己玩死,二是变成另一个三星,那种四不像也没法准确定义的公司。
唯一笃定的是绝对成不了苹果,因为苹果原本就是一个PC厂商。
焦点分析 | 手机、PC市场红利见顶,硬件巨头入侵家电生意_
家电这个传统的生意,招来了很多新巨头的注意。
小米很早开始做电视,最近反复说自己出货量正超越一众传统家电巨头,而且也推出了自己的空调;华为提起电视时候一直闪烁其词,但已经有内部人士证实电视正在研发当中;联想在9月底召开的Tech World上展示了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并称未来半年陆续有多款白电产品发布;“小公司”一加也高调进入电视行业,说要给消费者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家电是个难做的生意,这意味着这些公司需要在原有业务之外,另开供应链,另开生产线,另组团队,而且,几乎所有市场报告都会说,家电已经是夕阳产业,房地产不景气,节能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优势也不复存在,现在踏入这个行业并没太多赚头。
然而,手机、PC的生意也不好做,它们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瓶颈,于是,这些硬件公司便想着用家电搭配被看做未来趋势之一的IoT,在底层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创造新的体验,借此打破瓶颈,也给市场一个新的故事。
进入存量市场,硬件巨头不得不开辟新市场
手机、PC行业存量市场,马太效应越来越强,虽然小米、华为还在开辟海外市场,但红利见顶也不会太远。
PC行业早就进入了存量市场,手机行业也在这个阶段挣扎了2年了。PC形成了联想、惠普、戴尔、苹果、华硕、宏碁top 6的稳定阵容,手机形成了三星、苹果、华为、小米、OV top 6的稳定阵容。市场格局不存在太多悬念。
在手机市场,过去两年还有一些变化,华为、小米、OV更多地蚕食了小厂家的份额。但接下来更多地是巨头之间的竞争,谁要侵夺彼此的份额都不容易。
接下来,要提升业绩的方向无非两个,一个是在每一部手机上薅更多的羊毛。这里面分为两点:一个是提升手机的平均售价,不光苹果大张旗鼓地这么做(iPhone XS Max的价格被写进了各种段子),以性价比著称的小米也在悄悄地这么做,向更高端的市场渗透。小米最新一季财报透露,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增长了25%以上。一个是加码互联网服务,从每一个手机入口挣更多的服务费用,这要求客户群体高端化,并激活客户更大的付费欲望。
但只有这个还不够,这只是在原有的矿里掘金,作为巨头而言,还需要找更多的矿。于是第二个方向出来了:从手机、PC延伸到家电生意。
从手机、PC就近转向同为硬件的家电,是个顺其自然的逻辑。在这个扩展中,相比PC厂商,手机厂商有更大的优势——手机通常被认为智能家居的核心硬件,在构建智能家居的生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当然,生意场钱说话,手机、PC厂商们想做家电,除了核心业务见顶的压力外,自然也是因为这个市场诱惑不小。
家电单品的体量均不如手机、PC那么庞大,但是这些各种各样的家电加在一块,也是不逊于手机市场的庞大体量。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白电产业2017年冰洗空三大白电销量突破33000万台。
而且,相比于手机、PC市场出货量几乎不增长的情况,家电市场还保持了不错的增速,虽然增速也在下滑。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白电产业2018一季度空冰洗销量共计7319万台,同比增长6.9%;其中内销、出口分别达4347万台、2972万台,同比增长11.2%、1.2%。而智能家电的增速还明显快于整体增速。
另外,连接更多的家电,也可以在C端构建更大的物联网生态,这是未来竞争的大战场。把家电纳入物联网,不仅可以让原有的硬件业务更加稳定,而且还可能会催生更多的新机遇。
家电厂商也给了硬件厂商机会
在这个市场当中,传统家电厂商依然是强势的一方,无论白电和黑电都是如此。可以看下董明珠经营的格力,业绩一直很出色,但这并不妨碍小米打空调的主意。
相比于手机、PC而言,家电的门槛要低不少,尤其是小家电。当下的市场环境而言,没有其他厂商再踏进手机市场,少数手机厂商(华为、小米)踏入了消费级PC市场,但是很多厂商都对家电跃跃欲试。由此也可窥测不同市场的门槛高低。
小家电由于门槛低,所以即便晚一些进入,也可以凭性价比、渠道、品牌的优势快速崛起。小米的很多生态链企业就是如此,比如,刚在美国上市的云米科技主要产品就是净水器等小家电。
对于大型的家电,比如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这些,要进攻这些市场并不容易。传统厂商依旧强势,尤其是白电三巨头美的、格力、海尔,前两家市值都在2000亿美元以上,盈利能力也好于小米这样的手机企业。
但传统家电厂商有几个致命的弱点。
一是对年轻人的品牌吸引力弱化。对于90后、00后这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要比家电厂商品牌认知更鲜明,在互联网上家电厂商的声量远不如手机厂商。这些年轻人成为消费群体后,如果小米、华为、一加能提供家电的选择,他们可能更容易想到这些厂商。品牌的弱化兴许不会影响短期的营收,但会让一家公司无形中丧失未来的市场。
二是在智能上的乏力。这一点上硬件巨头和互联网公司拥有天然的优势。未来的家电都会向更加的智能方向去走。以属于黑电的音箱为例,硬件巨头、互联网公司凭借内置AI的智能音箱,成功获取了这个市场。与此同时,手机厂商更熟悉互联网的玩法,更善于互联网化的营销。
三是对新需求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更远的未来,我们一定会产生更多新的需求,而这些新需求将有机会催生新的硬件品类。对于掌握海量用户数据的手机厂商而言,他们能更快地作出反应。
上述几个弱点都很难弥补,这是由技术发展造成的很难逆转的趋势,而且不同企业的基因也影响他们的选择。当家电变得越来越智能的时候,这些机会就会越来越亲近硬件巨头,疏离家电厂商。
虽然现在,大型家电尤其白电,还是家电巨头的市场,短期内很难动摇。但小米已经在电视这个领域切出了一道口子。在竞争未来的赛道上,传统厂商并不像他们的体量展现出的优势那么大。
进入家电市场,硬件巨头可以怎么玩?
大型家电是一个很难啃的市场。但是这些硬件厂商还是有自己的优势在。
上面提到传统家电厂商的几大弱点,与之相对的则是硬件厂商的优势所在:年轻人对他们的品牌认知度更好,更智能,更贴近互联网。具备这些优势,这些厂商就可以有不同的玩法,也更容易把握新机会。
从产品来说,家电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传统家电变得更加智能,比如电视、空调、洗衣机等等。
这些市场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夺取的,白电三巨头的业绩和盈利能力都不错。但硬件厂商可以以一种类似于“伪发明”的姿态进去。在概念的炒作,以及“智能”的革新(这个是实际存在且不可逆的优势)上,手机、PC厂商都是占优势的。
以智能音箱为例。早期的智能音箱就是多了对话功能,但最实用的功能还是听歌。虽然现在智能音箱加了屏幕,但对很多用户而言依然如此,因此智能音箱常有鸡肋之嫌。
但正因为这一点“智能”的区别,和“智能音箱”概念的包装、营销,互联网巨头、手机厂商就夺取了音箱市场。
智能音箱的厂商们并没有发明音箱,而是在其中内置AI,发明了“智能音箱”的概念, 并以此说服了用户。我们今天似乎渐渐忘了,音箱正是传统黑电的一个品类,而将其归入到智能硬件的领域。小米进军电视市场也是同理。
从市场的刚需来看,就像音箱的功能主要还是听歌,洗衣机主要还是洗衣服,空调主要还是调节气温,冰箱虽然能挖矿,但主要还是冷冻和保鲜,短期很难炮制新的刚需出来。但在这些产品上添加一些更智能的元素,辅以适当的炒作,就可以吸引一些科技发烧友和尝鲜的用户。
如果能在核心功能上过硬,就有望吸引更多的用户。再之后,就是资本、供应链、渠道上去拼了,这些是不可避免的笨功夫。
第二个发展方向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们生活的丰富,一定会催生新的需求,产生新的家电。
上面提到,由于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掌握更多的用户数据,他们可以更快地察觉新需求,并作出反应。更重要的是,未来新产生的家电几乎都会是智能硬件,很可能离不开AI、VR、AR这些技术。对于这类的机会,具备相关技术的硬件巨头、互联网厂商会有更强的把握能力。
以翻译机为例,这个需求来自于出国旅行的热潮。掌握AI技术的硬件厂商、互联网企业、AI企业,就可以把握住这个机会。科大讯飞、网易有道、百度、小米都推出了翻译机,联想也将推出自己的翻译机。但对家电厂商而言,这样的机会只能白白错过。
虽然翻译机不是家电,但也可以看出,在这个方向上,传统家电厂商有些无力。
小结
对于手机、PC厂商而言,核心业务红利见顶是近在眼前的事实。有余力、有野心的厂商自然会考虑攻占新市场,瞄上家电也就顺其自然了。而且,也不只是小米、华为、联想、一加看到了这样的机会,苏宁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做家电。
但攻占这个市场,尤其是三大白电市场不会很轻松。 除了等待互联网原住民90后、00后成长之外,小米这些玩家,还需要在产品的核心功能、供应链等方面下大功夫。这是一个诱人的市场,硬件巨头有他们的优势所在,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攻坚战。
CES第二日新品汇总:柔宇亮相首款折叠手机,大疆给遥控器加了个屏...
编者按:本文来自“爱范儿”(ID:ifanr),作者:梁梦麟。36氪经授权转载。
CES 2019 正式开幕后,各路厂商都开始为发布新品忙碌着。
除了大部分在开展前举行过大型发布会的品牌,很多厂商其实都是在今天才开始展示自家的新品。而一部分已经在展前开过发布会的厂商,也陆陆续续把发布会上没有提到的零碎新品拿出来做进一步的展示。在这些新品当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熟悉且特别的身影。
如大疆为自家的 Mavic 2 系列无人机补上了一款带屏幕的遥控,索尼在新品发布会之后又发布了一款新的无线黑胶唱机,近期热衷于「口袋打印机」的柯达,在 CES 展示了他们新发布的相机。
此外,还有一些吸引眼球的新品出现,像柔宇推出的首款折叠智能手机 FlexPai,IBM 的新款量子计算器以及索尼用来展示 360° 音频的新款音箱等等……现在,我们就今天的新品做一个汇总,看看在 CES 2019 首日有那些新品值得回顾:
大疆发布 Mavic 2 新遥控器:给遥控器加一个屏幕
北京时间 1 月 9 日上午,大疆在 CES 2019 上发布了 Mavic 2 新遥控器。
这款遥控器配有一块 5.5 英寸 1080P 分辨率显示屏,最高亮度达到 1000 尼特,为普通移动设备的两倍亮度。同时,新遥控器在全新的 OcuSync 2.0 图传系统加持下,其图传距离达到了 8 公里。但鉴于 OcuSync 2.0 仅有 Mavic 2 系列配备,所以这款遥控器未能适配旧 Mavic 以及其他大疆无人机,目前仅和 Mavic 2 一起使用。
其他配置方面,新遥控器内置 5000mAh 电池(36Wh),可持续约 2.5 小时续航并支持快充;设备内搭载定制化 Android 系统,配备 DJI Go 4 专用传输工具,用户也可以自行安装其他 app,比如 Chrome、Instagram 和微信等。
遥控器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除了能够播放最高 4K / 60fps 的素材外,还可以支持 HDMI 输出。价格方面,大疆在 CES 上公布的新遥控器售价是 650 美元,国内售价为 3988 元。
柔宇 FlexPai:搭载高通骁龙 855 的折叠手机
在 CES 2019 上,柔宇科技展示了他们在去年发布的 FlexPai 智能手机,这是一款搭载折叠屏的「Foldable」设备。它的屏幕采用外折设计,能够展示出手机、平板两种不同的状态。
FlexPai 搭载是一块 4/3 的 7.8 英寸 1920 x 1440 AMOLED 折叠屏,屏幕外折之后能够变成一台双屏手机。
其中,折叠后两边的屏幕并不是处于一个等大对称的状态,有一侧会因为要给摄像头、传感器以及闪光灯等原件预留空间,所以边栏会大一点。
在屏幕外折之后,转轴部分的屏幕也可以做显示。这部分的屏幕可以显示一些图标,供用户做一点快捷的操作,思路就跟三星的 Galaxy Note Edge 以及后期 Galaxy S Edge 的思维类似。配置方面:·高通骁龙 855 处理器,
· RAM 有 6GB 和 8GB 可选
·ROM 有 128GB、256GB 以及 512GB 可选
·机身支持最大 256GB microSD 卡扩展
· 1600 万像素 + 2000 万像素的双摄相机,光圈为 F1.8,支持光学防抖
· USB-C 接口,蓝牙 5.1,Nano SIM 卡槽
· 电池容量为 3970 mAh,附带 9V/2A 的充电器
· 基于 Android 9.0 定制的 Water OS
价格方面,柔宇科技在机器发布的时候已经公布了售价,FlexPai 6+128 的版本为 8999 元人民币,8+256 的版本为 9998 元人民币,8+512 的版本则是 12999 元人民币。
现时,柔宇科技开放了这台机相关的 API 给开发者,也面向开发者推出了专属的 FlexPai 购置计划,方便开发者为这款机器开发出更多适配的应用。
戴尔发布 3 款新笔电,涵盖了旗下 Latitude 、XPS 和 Inspiron 三大系列
戴尔在 CES 2019 电子展上,发布了三款新的笔记本电脑产品,涵盖了旗下 Latitude 系列、XPS 系列和 Inspiron 灵越系列。
首先是 Latitude 7400 二合一笔记本,这是戴尔全新的 14 英寸商用笔记本设备,整机重量仅为 1.36kg 左右,同时用上了 XPS 系列选择了超窄边框的设计。另外,Latitude 7400 也是全球首先率先采用英特尔 Context Sensing 近距离传感器的 PC。
配置方面,Latitude 7400 搭载了英特尔第 8 代四核处理器,最高可选 16GB 内存和 1TB SSD 硬盘。接口方面也包含了两个 USB-A、两个 USB-C、一个 HDMI 和一个 SD 卡读卡器,电池续航时间长达 24 个小时,基本能满足商务人士的需求。该机预计将在今年 3 月份正式上市,起步价为 1599 美元,国内价格待定。
第二款则是 XPS 系列笔记本的更新,新款 XPS 13 选用了一颗小尺寸的高清摄像头,仅有 2.25 毫米,这也让摄像头得以从底部改为顶部,弥补了此前视频体验上的不足。新 XPS 13 同样搭载了英特尔第 8 代四核处理器,最高可选 4K UHD 分辨率屏幕、16GB 内存和双 PCIe-SSD 硬盘,1080P 版支持最长 21 小时的续航时间,4K 版则是 12 个小时。另外,新 XPS 13 也支持了 Dolby Vision 杜比视界技术,屏幕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宽的动态范围,亮度进一步提升到了 400nits。最后是戴尔 Inspiron 灵越 7000 二合一笔记本,这款设备最亮眼的设计是隐藏在转轴部分的笔筒。具体来说,戴尔在 Inspiron 灵越 7000 的铰链部分,设计了一个可以用于安放 Active Pen 磁吸触控笔的空间。另外,Inspiron 灵越 7000 还采用了自适应散热(Adaptive Thermal)技术,它可让系统根据用户的使用模式自动调整性能。比如说当笔记本被用户放在膝盖上看电影时,系统会更改电源性能减少散热,而办公时则会启用最大性能模式。该机预计在 2019 年上半年上市。
专注口袋打印机的柯达,发布了一个新的相机系列
从 CES 2018 上,柯达把自己最主要的展区都放在了 Zink 系列口袋打印机上。这种小巧的口袋热升华打印机,成为了柯达现在的主力军。
一年后,柯达仍然是把自己的产品重心放在 Zink 系列上。今天,他们推出了一个名为 Smile 的新品系列,里面包含了两款相机和一款口袋打印机。第一款柯达 Smile Instant Print,是一款主打简单的即时打印数码相机。
Smile Instant Print 是一款整合了数码相机和 Zink 热升华打印机的产品,它搭载了一个 1000 万像素的摄像头以及一块 LCD 显示器,用户按下快门之后,相机就会把照片传送到打印机中打印,最终以 Zink 相纸打印出来的照片呈现。因为相隔了数码到打印这个过程,所以它跟传统的「即影即有」相机还是有些不同。
Smile Instant Print 也附带了 LED 闪光灯,能够输出复古的黄色闪光效果,拍出类似 90 年代照片的复古效果。
第二款是 Smile Classic Instant Print,这款附带了弹出式取景器,造型也更像宝丽来 SX-70 那个系列的即影即有相机。相机采用 microSD 卡槽,用户除了可以打印机器拍摄和放在储存卡里面的照片,也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 iOS 和 Android 设备,打印设备上的照片。
第三款是 Smile 打印机,它就是跟其他的 Zink 相纸打印机一样打印照片,没有其他特别的功能。这三款设备的发售时间还没有确定,售价的话,打印机和 Smile Instant Print 相机的售价为 100 美元,Smile Classic Instant Print 则是 150 美元。
索尼重拾黑胶情怀,2 年后再推无线黑胶唱机
早在 CES 2016 上,索尼推出了 PS-HX500 黑胶唱机。
这款唱机除了可以播放黑胶唱片之外,也可以通过自带的 USB 接口,从黑胶中抓取 Hi-Res Audio 和 DSD 高规格无损音乐文件到电脑中,以方便 WALKMAN 及其他数字播放器用户收听音乐。
2 年后,索尼再度推出黑胶唱机新品,这次推出的新品是一款支持蓝牙无线传输的黑胶唱机 PS-LX310BT。
从产品命名中能够看到,PS-LX310BT 是一款搭载蓝牙无线传输的黑胶唱机。它能够通过蓝牙传输连接无线音箱、无线家庭影音系统以及蓝牙耳机,同时也可以用最传统的有线连接来接入播放设备。只是,索尼没有公开这台机的具体参数,所以它到底支不支持 LDAC 等高质量无线传输编码,目前还是个问题。
除了播放功能,PS-LX310BT 也跟 PS-HX500 一样支持转录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机身上的 USB 接口,把 PS-LX310BT 和电脑连接,用专属软件从黑胶中抓取文件。至于抓取的规格,索尼目前还没有公开。
老实说,索尼目前只是简单曝光了 PS-LX310BT 这款产品,没有就产品做详细的参数公布,也没有公开具体的发售时间、价格。
有消息指,PS-LX310BT 会在 2019 年年初发售,现在 SONY UK 上架了这款产品,也打出了 200 英镑的价格,折合人民币大约 1741 元。想买的用户可以拿这个作为参考,由此也可见,PS-LX310BT 是一款定位比 PS-HX500 低的产品。
写在最后...
CES 2019 的首日展已经结束,对比开展前一连串主讲技术的发布会,今天的大量新品发布也算是更加贴近消费者所期待表现。接下来,CES 上的大型技术发布活动也没那么多了,厂商们也开始把展会重心放在产品展示方面。相信在之后的那几天,我们看到的新品,也会多起来。
从特斯拉看软件与颠覆,下一家科技公司会是谁?_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nfoQ”(ID:infoqchina),作者 Benedict Evans,译者 薛命灯。36氪经授权转载。原文标题:《特斯拉、软件与颠覆,下一家震惊世界的科技公司会是谁?》。
许多颠覆行业的创新与创造,在一开始都经受了大量的嘲笑与轻视。有些还在襁褓中便夭折了,也有些活了下了真正颠覆了行业的,比如 iPhone。有人说特斯拉是“新 iPhone”,你同意吗?对于“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你又作何理解?
2006 年,面对苹果将要推出手机的传闻,Palm 首席执行官 Ed Colligan 说道:
“我们已经在这个领域学习和挣扎了好多年,想要弄清楚怎样才能开发出一部像样的手机。那些搞 PC 的家伙都是门外汉,他们想进入这个领域,门儿都没有。”
美国天文学家 Carl Sagan 在《布鲁卡的脑》中写道:
“他们嘲笑哥伦布,他们嘲笑莱特兄弟,但他们也嘲笑小丑。”
当诺基亚看到第一部 iPhone 时,在他们眼里,它并不是一部好手机。它确实有一些很酷的功能,但他们也打算在自己的一小部分产品上提供这些功能。他们耸了耸肩:“没有 3G,再看看那个摄像头……”
当其他汽车公司看着特斯拉,他们看到的也是一辆不太好的车子。它确实有一些很酷的功能,但他们也打算在自己的一小部分汽车上提供这些功能。“看看它那结实度和外观,还有它那面板缝隙和帐篷!”
事实证明,诺基亚那班人大错特错。那么那些汽车公司的人也错了吗?有人说特斯拉是“新 iPhone”——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一部分是关于特斯拉,但如果我们从一个更宽泛的角度来思考“软件正在吞噬这个世界”将意味着什么,或许会更有意思。怎样的事情才算得上具有颠覆性?谁会被颠覆?这种颠覆性是否意味着一家公司将在新世界中胜出?如果是,它会是谁?
“颠覆”是指一个概念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竞争基础。在一开始,无论是新事物本身还是它们背后的公司都不会被现任者看好,他们被嘲笑,但他们忍辱负重。现任者要么低估了新事物的意义,要么认为他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同样的事情,但其实他们错了。苹果公司将软件带到了手机上,诺基亚拥有出色的手机,但在软件方面却相形见绌。
但是,并非每项新技术或每个新想法都具有颠覆性。有些东西并不具备改变竞争基础的可能性,而对于某些东西,现任者可以从中学习和吸收新的概念。Clay Christensen 将其称为“持续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
通过扩展,任何一项新技术都可能在价值链的某些部分表现出颠覆性。iPhone 颠覆了手机行业,但并没有颠覆蜂窝网络运营商,尽管很多人都相信它会这样做。大部分公司仍然拥有与 2006 年时相同的商业模式和客户。在线航班预订没能颠覆航空业,但对旅行社而言却极具颠覆性。在线预订是航空公司的持续创新,而对旅行社来说却是颠覆性创新。
另外,第一个颠覆市场的人可能不是最终会得到好处的人。事实上,能够从颠覆中获益的人可能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他们可能处于价值链不同的位置。苹果公司率先推出 PC,但却痛失 PC 市场,而大赢家甚至不是其他 PC公司。大部分利润流向了微软和英特尔,它们运营的是不同层面的业务。PC 成为竞争激烈的低利润商品,但 CPU 和操作系统(以及生产力软件)却产生了强大的赢家通吃效果。无论多么具有颠覆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真正的优势可能出现在其他地方。
关于特斯拉,我们有四个想法:
首先,它必须学习“旧”东西——它必须学会如何按照现有汽车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大规模生产汽车,并且最好不要在半途就把资金耗尽。但是,解决“生产地狱”问题只是一个准入条件,离最终的胜利还很遥远。如果它只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充其量也只是”另一家“汽车公司。
其次,特斯拉还必须能够做到现有汽车厂商难以做到的事情。
第三,那些具有颠覆性的东西应该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足以改变竞争基础,改变人们对汽车和汽车公司的定义。
第四,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竞争优势,不仅仅是针对现有汽车行业,还要面对其他新进入者。苹果做了诺基亚无法做到的事情,它也做了谷歌做不到的事情。
现在,我们来聊聊汽车。
电池和发动机
特斯拉让人们意识到,借助锂电池,我们可以制造出与内燃机(ICE)汽车一样出色的电动汽车,如果电池容量足够大,电动汽车甚至可以像 ICE 汽车一样便宜。下图显示了电池的价格趋势。电池需要达到 100 才具备成本竞争力(相对于汽油)——而我们几乎就快达到这样的水平。
很多汽车业内人士会说,特斯拉在工程和实现方面领先业界好几年。然而,锂电池和发动机并非具有主要知识产权的技术,也不具备任何网络效应或“赢家通吃”效应。从中期来看(也就是到了那个时候,电池价格足够便宜,整个行业将从 ICE 转向电动汽车),电池本身以及发动机和控制系统仍将是商品,但这并不意味着到了那个时候仍然没有足够多针对它们的科学和工程。就像智能手机或 PC 零件一样,它们也涉及大量的科学和工程,全球电子行业将争相制造出最好的零件,并将它们卖给任何想要购买它们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家生产出色的零件并不一定能为你提供任何特定的优势。索尼的图像传感器部门在智能手机方面做得很好,但索尼的智能手机部门却表现不佳。相反,苹果有近 200 家零件供应商(包括索尼),而自己只设计了少量差异化的部件(如 FaceID 传感器)。
特斯拉将拥有自己的电池工厂(与松下合作),并成为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之一,在十年之内(估计可能)会占全球电动车电池产量的 15%左右。一方面,这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电池可能只会带来有限的竞争优势,因为大家都可以生产电池。
灰色是指 2017 年,橙色是指 2023 年,黄色是指 2028 年
这里有必要将电池与智能手机的电容式多点触控屏比较一番。苹果是第一家推广这种屏幕的公司,而且可以说是做得最好的一家,这些屏幕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手机的方式。但接下来,整个行业都采用了这种屏幕,然后出现了越来越好的版本,现在大家都可以买到这些屏幕,所以推出多点触控屏手机并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
很明显,电动汽车将会颠覆内燃机汽车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它不仅仅是用电动发动机替代了内燃机,用电池替代了燃油箱——而是对整个系统做大手术,只使用原先五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的零件。它对于发动机业务领域的玩家来说是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它将颠覆很多机械工具和零件供应商,很多供应商的基础将会发生变化。
这与颠覆 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本身并不一样。如果 OEM 可以像其他人一样轻松买到电动汽车部件,那么规模制造的优势就跑到了那些已经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制造商身上,因为他们几乎在做同样的事情。换句话说,它们的业务是一样的,只是供应商不同,而电动汽车本身看起来更像是持续创新。
软件、模块化和集成
如果组件变成了商品,那么集成就变得非常有必要。
首先,电动传动组件本身的集成并非易事。特斯拉可能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工程领先地位。但目前尚不清楚的是,这种领先优势在五年之内会达到怎样的程度,以及它将带来哪些竞争优势。如果特斯拉在给定的价格范围内具有 10%或 20%的优势,那么对于旅行轿车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于小型车(比如校车,每天行驶 10 英里,然后每晚停在车库里充电)来说是否也同样重要?在 10 年内,与人们在选择汽车时考虑的其他因素相比,它究竟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是保证优势、竞争优势,还是只是与其他功能进行比较的一个选项而已?让我们拭目以待。
集成问题实际上比传动问题更为宽泛。在汽车行业流传着一个古老的笑话:你可以在仪表盘上看到一家汽车公司的组织架构,同时也能看到方向盘团队讨厌变速杆团队。现代汽车包含了几十种不同的电气和电子系统,这些系统大都相互独立。这些系统是由不同团队从不同的供应商那里购买的,唯一的集成点是仪表盘上的开关。这些组件都包含了“软件”(“数百万行代码”),但这些软件在硅谷被称为固件(firmware),或者叫设备驱动程序。
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可能发生改变。我们将从带有简单软件的复杂汽车转向带有复杂软件的简单汽车。原先各司其职的独立嵌入式系统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将在一个中央控制板上安装由软件控制的哑传感器和制动器,并运行某种操作系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电力驱动的,它们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
对于开发那些独立系统的供应商而言,这显然是一个挑战。而对于现有的汽车公司来说,也有多方面的原因(最明显的是组织架构)导致他们难以适应这种挑战。非科技公司认为这件事情很容易(他们会说,“我们只需要招聘一些开发人员”),但经过一番折腾之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根本做不好,所以不得不从做得更好的人那里购买。这看起来比电动车本身更具颠覆性。特斯拉已经站在这样的位置上,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很轻松解决 Model 3 的制动问题——它需要修改的代码并不在制动器里。这显然是特斯拉可以将 Model 3 成本降得比 Model S 更低的一种方式。
问题是这对于汽车市场和汽车零部件市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拿 PC 和笔记本电脑来做比喻。苹果非常关心他们所使用的组件,想方设法优化它们,然后将它们塞进有限的可用空间里,从而得到小巧、轻便、高效的笔记本电脑。相反,戴尔的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零部件互换性,这也意味着机箱内的集成度更低、剩余空间更大。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模块化 PC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具有完美的产品市场契合度,但这会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用户的购买理由呢?
特斯拉的“体验式”颠覆
当你启动汽车时,就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电动传动系统本身——也就是“滑板”部分,它似乎更有可能颠覆 OEM 供应链而不是 OEM 本身。不过,特斯拉还有其他与众不同的地方,不管是在车子本身还是经销商体验方面。
最容易看到特斯拉颠覆性的地方是 Model 3 的仪表盘。之前我们已经讨论了为什么一般的汽车公司很难将所有东西都放在一个屏幕上,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究竟有多想要这么做。Model 3 仪表盘一方面是为了节约成本(安装的部件更少),但同时也缺少了一辆“真正”的汽车所应该具备的元素。今天汽车的用户界面有点像 2006 年的功能手机。
特斯拉可以直接以固定价格进行销售,不需要通过经销商。OEM 经销商通常在合同上规定谁可以安装软件(因此不允许 OTA 更新),然后他们再从零件维修方面大赚一笔。大约一半的维修费用花在了与 ICE 有直接联系的零件上——没有 ICE 就意味着不会出现漏油或传送带坏掉的情况。经销商在定价和制定激励措施以及推动对特定模型的需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我不清楚这些东西究竟有多重要。有人说,可以将它与苹果商店或购买 iPhone 时需要进行设备激活进行类比,它们都算得上是卖点,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如果没有它们,苹果的市场份额就会下降?
这当然是非常主观的。或许我们可以这么想:如果这些因素是特斯拉与宝马或奔驰之间的唯一区别,而且传动系和加速器都是一样的,那么这些差异对于特斯拉来说足够了吗?如果宝马突然开始进行直销,并实现无缝的 OTA 固件更新,那么特斯拉的股价会跌吗?或许不会。
客观一点说,尚不清楚是否会出现赢家通吃效应。汽车本身可能存在一个开发者生态系统,但汽车的应用程序最应该存在手机上或云端。当然,现在这么说还为时尚早。
最后,也是很显然的一点,充电桩将无处不在。一旦有了明确的动机,各种各样的公司就会开始到处建立充电站,而唯一的障碍是资本。
自动驾驶
所有这一切都把我们引向了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可能会成为一种商品,但特斯拉在电动汽车方面的改进可能不会成为商品,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自动驾驶将给我们的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它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完全不像是一种商品。而特斯拉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之前,我已经谈到了特斯拉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是否会颠覆其他非科技公司。但在自动驾驶方面,特斯拉不仅要与汽车公司展开竞争,还在与其他软件公司展开竞争。它不单单要击败底特律,还要在软件方面击败整个硅谷。
在这场角逐中,特斯拉认为它从汽车中收集的数据将为它带来关键优势。人们现在之所以对自动驾驶感兴趣,完全是因为过去 5 年中机器学习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机器学习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模式,然后根据这些模式进行匹配。那么问题在于,你拥有多少数据?
特斯拉尽可能多地在汽车中安装传感器,并从这些传感器中尽可能多地收集数据。它之所以可以这么做,是因为特斯拉汽车是建立在软件平台之上,所以只管增加新的传感器,而这些是现有 OEM 无法做到的。然后,随着自动驾驶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直接通过软件更新将其推送到汽车上。由于特斯拉已经拥有这么多带有传感器的汽车,所以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赢家通吃”效应:它将拥有更多的数据,自动驾驶水平会逐步提升,然后卖出更多的汽车,达到更多的自动驾驶里程,进而拥有更多的数据。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即使不考虑其他可能性(例如将特斯拉作为自动驾驶出租车出租出去),这对特斯拉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竞争优势。
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假设,它还存在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能否实现视觉自动驾驶,以及赢家通吃效应将如何体现?
首先是视觉问题。特斯拉自动驾驶计划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尽可能多的传感器”意味着特斯拉正在使用车身周围的摄像头来提供 360 度视野,再加上前向雷达(以及短距离超声波)。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靠视觉来获得汽车周围环境的 360 度 3D 模型。
可惜的是,计算机视觉还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这个领域的大多数人认为这可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实现,但不是现在。另外,视觉问题并不是通过更多的数据和蛮力就能解决的。这就是为什么其他人都将视觉与多个激光雷达传感器结合在一起使用,通常还会用到多个雷达单元。为此,每辆汽车都增加了数万美元的成本。如果只是进行几十辆或百余辆车的工程测试和研发,还是可以承受的,但显然不可能在每台新的特斯拉 Model 3 上添置这么多硬件——传感器的成本可能会超过汽车本身的成本。当然,传感器的成本和尺寸可能会迅速下降,但要等到它们的价格降到可以大规模投入生产,可能还有好几年时间。
但即使你有了传感器套件和“传感器融合”,可以为汽车周围的环境创建出精确的 3D 模型,仍然还有很多未解的自动驾驶谜题,而在这个领域,没有人认为我们已经离解开这些谜题很近。或许我们在某些方面做得还不错——比如高速公路上的巡航控制——但整体而言仍然乏善可陈。
因此,特斯拉的第一个押注是它会在传感器变得小而便宜之前解决视觉问题和其他自动驾驶问题。这有点像是痴人说梦话。它试图在别人能够轻松做到这些事情之前走一条更难走的路。也就是说,Waymo 或其他公司完全有可能在 202x 年使用 1000 美元或 2000 美元的激光雷达和视觉传感器套件实现自动驾驶,而特斯拉可能仍然没能实现目标。
特斯拉的第二个押注是它的自动驾驶技术足够领先,能够从强大的赢家通吃效应中受益——“更多的汽车意味着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意味着更好的自动驾驶,更好的自动驾驶意味着更多的汽车”。但是,即使特斯拉确实能够解决视觉问题,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就一定做不到。因此,自动驾驶技术不会成为商品。
这又让我们回到了数据问题上。很显然,特斯拉拥有它的数据资产,它可以从已售出的 20 多万辆 Autopilot 2 汽车身上收集数据。另一方面,Waymo 汽车行驶里程达到了 800 万英里,在去年翻了一番。特斯拉的里程更长,但究竟需要多少数据才够?
说到底,这个问题与机器学习项目有关:当你在加入更多数据时,在什么时候会出现收益递减,以及有多少人可以获得这么多的数据?自动驾驶似乎存在天花板——如果一辆汽车可以在那不勒斯行驶一年而不出问题,那么还有多少需要改进的空间?到了某个时候,你做了所有能做的事情。那么,需要多少辆汽车才能让你觉得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是市场上的佼佼者?有多少家公司可以拥有这么大数量的汽车?是一百辆、一千辆,还是 100 万辆?况且,机器学习本身也在快速变化——我们不能排除机器学习所需的数据量可能会急剧下降。
在几年之内,特斯拉有可能会解决视觉和剩余的自动驾驶技术问题,它的数据体量和团队会让其他公司望尘莫及。但另一种可能性是 Waymo 也实现了这一切,并决定公开出售这些成果。当它们开始成为主流时,就有可能出现其他 5 家甚至 10 家类似的公司。当然,也有可能马斯克认为的自动驾驶应该只与视觉相结合的断言是正确的,然后出现了其他 10 家公司也开始参与其中。
所有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需要再次提醒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只与颠覆性有关,这也不是软件人是否会击败非软件人的问题——他们其实都是软件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