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历史
大禹治水的历史
尧舜命禹任司空,率领民众治洪水
帝尧舜为诛鲧、共工,并连年征伐,因而废弃了治水工程。鲧死后又三年无人率领治水,渤海、黄海、东海的海滨地区水患更严重,舜摄政三年,禹守孝三年毕,洪水滔天,江淮南北,河流四海边缘,族民受水淹没,喊天哭地,民不聊生,于是帝尧93年*舜摄政三年,禹守孝三年毕之时,舜心惊胆战,恐惶地召禹说:“禹哬!请你为民免除祸灾,治理水患,修德立功,天知地知我知,请为我辅佐,任你司空治理洪水。”此时的禹想前思后,回忆帝尧以前所为:90年舜摄政,殛父(鲧)于羽渊,流共工于幽州的情景n心酸泪水如泉涌,伤父治水功用不成受诛,因而,苦苦受命治水,续父治水之业^舜又命伯益、后稷、契、皋陶、横革、直等为禹助手。
于是禹率众治水,并总结了父治水的经验教训,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立下军令状,只求成功,不能重蹈菹辙。禹乃命应龙开挖河道,兴修沟渠,玄龟氏随其后。命横革,直行凿山通流,清河积石导流。命伯益烈山泽而焚,使民择丘陵山地以外,并助民播种五谷。命后稷同伯益共率民进山猎擒爵,得之禽兽之肉充饥,安定民心,……。命诸候ft国各立贤者一人为方伯,分治境内洪水,有功者立功。禹风答菥宿,日夜奔波,为治洪水,经得起舜的考验。
舜摄政8年,帝尧崩,三年后且舜登帝位,于文祖庙再命禹为司空,并兼百揆,统领百官,为三公之首(禹、稷、皋陶),继续治水,并调整行政机构,改12州为9州。
禹从东循山而西改水,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柿,以身为度,左手持准绳,右手持规矩,用以测fi、设计、施工治水工程,登山陵河川湖泊,致孝为神灵,又行禹步巫术,召役神灵。命坚亥,步自东极至西极五亿十万八千二百里十四步,自北极至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奔山鰌,徒梁山、岐山(梁山在左冯翊复阳或同州韩成县东南19里〉。过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銪山),开九州(扬州、荆州、興州、梁州、雍州、兖州、靑州、徐州、豫州)渡江河湖泽,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会稽、泰山、王墦山、首山、太华山、岐山、太行山、羊肠山、孟门山),决江疏河、通三江五湖(五湖原意泛指太湖流域一带所有湖的总称,近代指的是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五湖),使之洪水东流入海。
惩治险阻攻难关,治平九州大洪水
①冀州治水:从冀州帝尧首都平阳一带幵始,禹在黄河关嗌处重点治理的是壶U山流域,凿通壶口,淸除河道积石,使洪水上连孟门,下控龙门,居中束河,扼水不畅,一泻而下。继而由壶口至龙门山,凿开禹门口,再凿梁山,疏通货河河底积石沉沙,不再横逆河津口。又凿渭水上游山岍山、岐山、荆山,
使关中河流入渭河东流。继而整治汾水,……。再治理蒲州雷首山,中条山,三门峡底柱山、析城山、王屋山、太行山、恒山、碣石山、使黄河河道南河自潼关向东畅流。
②兖州治水:从王屋山疏导济水,潜行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再东流至温县济水于武涉人黄河……。
③育州治水:育州为今山东半岛(如尧舜时代治水)。
④徐州治水:徐州地处东起大海,南至淮河北岸,北至泰山,是一片髙起红地。主要治理大野泽(今山东巨野),东平湖、泗水、沂水会合,东流大海。
禹治水,三至桐柏山,遇到了大困难,一与鸿蒙氏、商章氏、卢氏、犁娄氏、无支祁发生冲击,不能制服。禹授之童律、乌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时桓胡、木魁、水灵、山妖、石怪、奔号齐集,数以千计,庚辰以戟逐去,劲锁大索,徒淮阴之龟山足下而服唉。凭借桐柏山、大别山的险要山势,雄踞豫南、皖、湖北地区的夸父支裔巫支祁,神农氏支,大巫祝,共工氏裔支鸿蒙氏,土伯氏,天老氏,商章氏,兜卢氏,犁娄氏等不许异族进人,陈兵阻挡,使禹不能治水。禹上奏“苗顽不用功”,于是帝尧率兵陈师桐柏山北,整个南阳、邓县、新野、泌阳、围攻桐柏山的桐河、桐寨铺,又转于桐柏山南驻扎,驻军之地今名唐县镇,夹击桐柏山君,此役谓之“尧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使三苗臣服,进行治水。而帝尧崩于此役。
⑤扬州治水:扬州处于淮河以南,长江下游湖泽地区。低洼区段占相当面积n主要是洪泽湖、太湖、彭蠡湖、杭州湾……等境域,灾悄较为严重,禹进入此区域又是遇到阳乌夷、大茅山苗族、长江北岸扬州地区的少昊育阳氏、蚩尤邹屠氏、准阳的夸父巫支祁氏……等,不与禹合作,发生了冲突,禹以“苗顽不用功”上奏帝舜。“三苗在江淮、荆州为乱”。实起于桐柏山强行巫支祁淮阴,而激起共振愤恨,故不服尧舜的领导。因而禹于扬州治水功微,功全是苗民中的良民所为。
⑥荆州治水:荆州地域从湖北荆山至湖南衡山南面,是此州之范围,属于低洼地域。禹进行对洞庭湖及其支流沅、渐、元、叙、酉、漕、资、湘九水治理,汇人洞庭湖。在长江北疏导荆山,疏通沮水和漳水。在钟样和荆门之间疏导沱水,潜水,汉水。鸡公山与大别山,疏导沱水、滠水、举水、巴水、浠水。
禹在治水中途,又遇到先前的“冤家”。即从桐柏山,大别山南逃的巫支祁部族,于澴水、滠水、举水又是一场拼搏,禹驻滠水上游筑禹王城、芨店,召唐尧的射正羿助禹激战,战败修蛇氏于修水、战败封豨氏于浠水,斩修蛇于洞庭湖。禹得以治水顺利。禹征服了桐柏山、大别山、大茅山至扬州、荆州的苗民及土著民族。还有西陵氏(西陵峡)、女娲虚氏(江沮水)、句芒、重、大章氏、朱襄氏(襄阳)、常仪(宜城)、钟山氏祝融(钟祥)、共工氏(大洪山)等民族,都为禹所代表中的王朝曾发生过冲突,都勿愿由禹所领导。
⑦豫州治水:荆山以北到黄河南牮是豫州地域。禹在此域,治理豫州水害是桐柏北的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的伊水和洛水,以及涧水、瀨水……入黄河。而长江、汉水上游未进行治理。其原因:一是帝尧崩出现了政治事变,二是帝舜正式称帝,三是禹任司空治水,奔赴舜地向舜述职。
禹北上过黄河至山西蒲阪向舜述职。时于帝舜元年(尧崩3年)。禹有条有理向舜汇报治水实绩及治水过程出现顽固者不服领导,并发生激战搏斗。
禹述职毕,舜征求四岳及君臣意见道:“谁能琪居百揆官?”皆道:“司空伯禹事百揆为好。”于是舜命禹为百揆,统帅百官。又命伯益,后稷……等佐禹治政。
⑧梁州治水:从华山的南面,西至黑水(四川岷江与梭磨河之间),是为梁州地域。禹治理岷山、皤冢圉流域之患,疏导了嘉陵江上游、汉水上游,岷江、沱江、潜水。又进行岷山之南的乌蒙山、邛崃山、峨嵋山的治水工程。工程毕。
⑨雍州治水:从黑水到壶口龙门黄河以西的黄河,是为雍州地域,■于高原地带。治理的地带是青海的西倾山、甘肃的朱圉山(甘谷西南)、乌鼠山(渭源)、岐山、条荆山、终南山、华山等水利工程,直入黄河。泾水、漆水、沮水、洛水,从北疏导人谓水……,三苗所住的三危地区也得到治水,苗民改善安居。甘南陇东流域治水有阻碍,共工族裔作梗,禹杀之族裔相柳,才达治水目的。 •
帝舜五年,禹治水成功。
三皇五帝之公而忘私治大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门
禹接受舜禅位,治水日夜奔忙,为治水公而忘私,甚至推迟了而立之年才娶妻。妻名女娇(或女娲),涂山氏女,结婚四日(壬辛至乙亥),复往治水,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历了重茧险阻,勘察了水源、上游、中游,搞淸了洪水隐患,脸晒黑,脚磨破,脚趾甲脱落,花了十多年时间,挖通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泄洪,疏通了-•条又一条河道,使洪水畅通奔流大海。把所有精力花在治水工程中,甚至三过家门而不人门。
大禹第-•次路过家门时,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恰巧从屋子里才传出儿子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想进去看儿子,而没迸人。
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的时候,正当天气炎热口渴,而儿子已经学会叫爸爸了,想进去喝口水,看一肴儿子抱一下宝贝,但治水心切,违心而去没进家门。
禹第三次过家门,儿子已经有十多岁了,在门U,儿子使劲地拉住他的裤腿,禹深情地抚換者儿子的头,吻一口儿子的脸,告诉他说:••好宝贝,治水任务还没完成,等我把水治服,爸爸回来陪你玩啊”!说罢急急忙忙而走了,仍然没有进家门。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人”的故事,至今仍传诵他的公而忘私美德。
经过了大禹十多年率领治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疏通了九河,凿通九山,治理九州,三江五湖九河洪水滚滚东流大海,民安国兴。
大禹承前启后
禹王晚年吋期。舜执政50年时,是禹摄政17年,舜此时因病而亡故,舜子商均守孝三年,禹登王位。商均三年治丧毕,禹避让于颍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三十里告成镇北),万民不附商均,而拥禹为王,于是禹登王位。
禹登王位的第三年,禹封伯益为政(天子位)。禹王位8年,会诸侯于会棺山计功考绩,防风氏迟到被禹斩首示众,杀一个儆百,于是天下诸侯、族民不敢不归禹领导。禹10年,东巡浙江会棺因病而崩(葬会稽山禹陵村),禅位于伯益而不给S己的儿T启继位,这年正是禹推荐伯益于政的第七年,当时伯益让启于箕山阳城。
启不愿父志荐伯益为王,于是与支党商议谋夺伯益王位,事泄密,被伯益觉察,启被伯益人狱。启得支党营救出狱,攻伯益而得天下。
尥得天下后,建立夏朝。夏朝于公元前2070年为始年。
(七)治水英雄惟大禹,文化遗迹芳万世
舜摄政第三年,正是禹守孝鲧三年完毕之时,舜召集百官征询治水领导人,经百官商议,禹是治水最好人选,尧舜也赞同百官意见,于捂召禹面授治水任务,舜对禹道:“禹啊!天下之事是治水,治水楚千秋功业,功于当代,利于千秋,是天下之民最切身利益的亊,命你为司空,继续父业治水。”禹沉思默言久久,思前想后,忍泪吞下肚,接受了治水的使命。从此,日夜奔波九州江河、大山、湖泊、溪流,危山峻岭,风餐露宿,废寝忘食,三过家门而不人,历任司空、百揆率领民众治水十三年,水治平功成,百姓欢乐安居。禹治水13年,摄政17年,王位10年,共计40年为民办事,作<.禹贡》,呈于舜,铸九鼎(象征九州)留于历史(九鼎传至夏、商、周三代,秦攻西周取九鼎,一鼎沉于泗水,其八无考)。
禹的功绩,后人敬仰不忘。故以禹为名记载禹的功德,史实遗迹冇:禹城、禹杭、禹王、禹州、禹甸、禹碑、禹步、禹门口、大禹渡、禹陵、大禹陵、禹王庙、禹店村、禹陵村、大禹庙、禹王台……等。
禹杭,浙江旧余杭县的别称,相传禹治水,会诸侯于会棺,至此,舍杭(航)登陆,现浙汀省境内。禹步,原为禹治水土所形容的脚步,后转化为巫师道士作法事的-种步法。禹甸,禹治水而丘田,六十四井为一甸,甸方八里,丘田分成丘、田,后世人称中国腿域为禹甸„禹王台,传说禹治水暂住此台,位于河南开封市南郊,明、淸时建有禹王庙。公元丨949年后,禹王台辟为禹王台公园。禹门口,原为龙门山禹治水时所凿的龙门,为纪念禹功德,而改为禹门口,龙门山建有禹庙一座。禹碑(岣嵝碑),禹第十三年治水成功所刻,碑内77字,至今文字内容未被破译,其文无疑是治水的记载,碑居湖南省衡山云密锋。禹庙(或禹王庙),全国不知其数。浙江有禹陵,九江寿春东北当涂有禹庙,禹庙距禹陵东南有十一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