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闷文网 > 历史 > >正文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摘要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唐宋这两个朝代可以说进行了很多改革,唐朝发展出了强盛的经济,并且确定科举制。而到了宋朝,科举制被更加重视,而且算是真正给了寒门...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唐宋这两个朝代可以说进行了很多改革,唐朝发展出了强盛的经济,并且确定科举制。而到了宋朝,科举制被更加重视,而且算是真正给了寒门子弟一个高升的机会。其实唐朝科举和宋朝科举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宋朝重文轻武,并且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无论是谁都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下面就重点讲讲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以及其中的利弊。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1、创立殿试,设立三级考试制度

宋朝以前,贡举分为解试省试两部分。唐朝时期,武则天曾殿前试人,到了开宝六年,宋太祖正式创殿试。

起初,创殿试是为了防止世家门第打压寒门,后来殿试却逐渐成为巩固皇权的工具。宋朝初年,殿试较为随意,其时间和频率皆由皇帝主观意愿决定。比如宋太祖两年开一次,宋太宗一年开一次,宋仁宗两年开一次,宋英宗三年开一次,直至宋真宗时期,殿试才逐渐稳定。

《宋会要辑稿》中记载:“自太祖开宝六年以三月覆试于讲武殿,累圣相传,廷试率以三月”。

宋朝的殿试虽然名义上由皇帝主考,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要依靠临时的殿试官。

其中有负责将考生个人信息编号的编排官;有负责封弥考卷,誊写试卷的封弥官;有负责检查誊录的对读官;有负责检查考卷有无“杂犯”的初考检点试卷官;有负责评价考卷文采的复考检点试卷官;有对考卷进行初评的初考官;还有决定考生等第的详定官;有负责检查作弊的巡捕官和唱名赐第的读卷官等等。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他们无一不是皇帝心腹,而且为了保证考试的相对公平,他们大多都是临时考官。

《杂朝野记》中记载这些官员说:“殿试以馆学、郎官四员充初覆考官,以余官一员充点校试卷官,侍从二员充详定官,两省二员充编排官”。

为防止作弊,殿试中又设锁院制、糊名制、封弥制、誊录制。这几个制度的建立,从根本上铲除了荐举制度,极大地保证了科举的公平性。

欧阳修评价殿试说:“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日,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能得欧阳修如此评价,足以见得殿试制度对于宋朝一代汲取人才的帮助。但科举制也并非绝对公平,在政治昏暗的时代,这些制度都形同虚设。如南宋奸臣秦桧为让自己人做官,偷拿考试题目,大行舞弊之事。

故科举制的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治是否清明。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2、废除过堂,设计谢朝制度

唐朝时期,进士放榜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拜谒宰相,此过程又被称为“过堂”。当日同知贡举官陪同学子到中书省门前,状元陈词“今月日,礼部放榜某等幸忝成名,获相公陶铸之下,不任感惧。”

为了加深知贡举官与及第举人的关系,唐朝还特设“谢主司”与“曲谢”的活动。此举虽让及第举人拥有自己的人脉,可却容易造成新贵与权臣结党营私。

科举的意义便是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若这些人不再“干净”,那于帝王而言,他们便成了隐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宰相虽是文官之首,但他毕竟是一人之下的臣子,若及第举人皆以宰相为尊,那皇帝便难以培养自己的班子。故宋太祖时期,便废除了过堂制度。

《贡院杂录》中记载:“太祖建隆三年九月一日,诏曰: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既擢第于公朝,宁谢恩于私室。将惩薄俗,宜举明文。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如违,御史台弹奏。应名姓次第发榜时,并须据才艺高低,从上安排,不得以只科为贵。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

同时宋太祖还创立了谢朝制度,让及第举人皆为天子门生。此举不仅增加了读书人的优越感,还巩固了中央集权,实为上上策。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3、创立特奏名制度

科举一路无疑是寒门子弟的希望,他们十年苦读只为一朝。然科举之路并非想象中容易,就连三朝大臣欧阳修,也曾两次落榜。在没有心理疏导的年代,希望越大便代表着失望越大,在心灵极度崩溃下,有人甚至不惜落草为寇,报复朝廷。

唐朝诗人孟郊落榜后写下《长安羁旅行》:“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短短10字,便写出落榜的无限凄凉,面对别人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对比自己的一叫千愁并,鲜少有人不为之神伤。

更有甚者,不埋怨自己学识不够,埋怨朝廷处事不公。比如唐朝末年的黄巢,他屡举进士不第,便开始质疑唐朝科举制的公平性。最后索性不再走科举之路,反而踏上了贩卖私盐,谋逆之路。

宋朝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故而设特奏名制度。“特奏名”顾名思义便是将殿试或省试落选的举人统计起来,若他们考到一定次数,便可直接参加附试获得进士出身。

《宋史》中记载:“凡士贡于乡而屡绌于礼部,或廷试所不录者,积前后举数,参其年而差等之,遇亲策士则别籍其名以奏,径许附试,故曰特奏名。”

特奏名制度最终形成于宋真宗时期,当时规定进士六举、诸科九举以上者可许奏名。

宋仁宗时期规定:进士五举年五十,诸科七举及六举终场年六十,淳化以前尝应举及经先朝御试者,不以举数,令贡院别具名以闻。

特奏名制度不仅彰显宋朝仁慈,笼络了人心,还给予落榜考生希望。让落榜考生与初考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利于宋朝文化发展,也利于宋朝官员质量的提高。

宋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让寒门也能出贵子

4、改革取士科目

宋朝之前,科举考试不仅考学子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能力,还考他们的文笔。故学子们本末倒置,刻意去追求词藻的华丽,反而忽略了语句之间的逻辑性。

长此以往,这便成了一种劣性风气。宋仁宗时期,范仲淹发现了这个弊病。

他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提到:“今诸道学校,如得明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而国家乃专以辞赋取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他本想对科举取士进行改革,可保守派太过顽固,他的计划也胎死腹中。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分析时弊提出变法,他将试策定为考试的唯一形式,又编写《诗经》、《尚书》、《周礼》定为科举的依据。

虽然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但他却给后入开拓了新思想,为科举制铺了一条星光大道。

宋朝的科举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后人对它褒贬不一,虽然它打破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但是却也禁锢了文人的思想。

它虽给了寒门学子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也确实存在舞弊行贿的勾当。它于好于坏,不该用我们上帝的视角去评判,但在封建社会,它的利肯定是远远大于弊。

标签:

推荐阅读

  • ​秦国实力那么强,为什么还派嬴异人到赵国当质子

    秦国实力那么强,为什么还派嬴异人到赵国当质子 在提到嬴政的时候,他的父亲嬴异人绝对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正是因为嬴异人在赵国当质子,才遇到了大商人吕不韦,有了奇货可...

    2024-03-30 09:47:18
  • ​《水浒传》中有哪些美食?好汉也抵挡不住“吃”的诱惑

    《水浒传》中有哪些美食?好汉也抵挡不住“吃”的诱惑 看《水浒传》中这些梁山好汉吃饭似乎也是一种享受,一口酒加上一口肉,想想就十分诱人。那在北宋时期,民间百姓都有哪些...

    2024-03-30 09:45:12
  • ​李广未能封侯是运气不好吗 暴露哪些弱点

    李广未能封侯是运气不好吗 暴露哪些弱点 其实李广是西汉非常重要的将领,他曾多次参与抵抗匈奴的战役,并且立下诸多战功。不过从李广的一生来看,他也留下过不少遗憾,最被人...

    2024-03-30 09:43:06
  • ​历史上秦始皇后妃为什么没有记载

    历史上秦始皇后妃为什么没有记载 根据《史记》上的记载,秦始皇有20多个儿子,10个女儿,而且有可能这还不是秦始皇的全部子女。其中记载比较详细的只有扶苏和胡亥,不过更加令...

    2024-03-27 00:26:14
  •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朱棣?

    朱标死后,朱元璋为什么不直接传位给朱棣?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是他最中意的太子人选,为了把朱标培养起来,朱元璋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但是谁也没想到,朱标竟然会病死,这对于...

    2024-03-27 00:24:08
  • ​唐朝时期的山东士族是什么氏族?为什么李世民想很想除掉

    唐朝时期的山东士族是什么氏族?为什么李世民想很想除掉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唐朝时期的事情,在唐朝时期是有这个山东士族的,这个山东士族是李世民非常想除掉的士族,那么...

    2024-03-27 00:22:01
  • ​张仪是如何瓦解六国合纵的?连横是怎么连的?

    张仪是如何瓦解六国合纵的?连横是怎么连的? 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以秦国为目标和以秦国为中心所做出的的两种联合方式,合纵是六国为了攻灭秦国做出的联合,秦国当然不会坐以待...

    2024-03-27 00:19:55
  • ​司马懿最害怕的曹魏名将是谁 并非张郃而是这个人

    司马懿最害怕的曹魏名将是谁 并非张郃而是这个人 如果要说在曹魏阵营里面,究竟是谁能够让司马懿最害怕,可能有很多人都会觉得是张郃,因此司马懿才会想办法借刀杀人,灭掉了...

    2024-03-27 00:17:48
  •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关系,他们两人相互认识吗?

    苏东坡和李清照的关系,他们两人相互认识吗? 李清照和苏轼苏东坡,这两个人其实也都是生活在宋朝的,只不过苏轼基本上是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而李清照跨越了北宋和南宋,所以...

    2024-03-27 00:15:42
  • ​谭嗣同是爱国主义者吗 还是卖国贼

    谭嗣同是爱国主义者吗 还是卖国贼 说起戊戌变法,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上学时在课本当中都有学过。在近代历史上,戊戌变法最终是以惨败的形式收场的,结局就是戊戌六君子就...

    2024-03-27 00:13:36
  • ​曹髦行为是否缺少谋略?

    曹髦行为是否缺少谋略? 曹髦因为不满司马昭权倾朝野,专权秉政,因此决定带人亲自讨伐司马昭,只不过曹髦并没有成功。有人说曹髦这番行为缺乏谋略,不过曹髦敢弑杀权臣,已经...

    2024-03-27 00:11:29
  • ​定南王孔有德是怎么死的?

    定南王孔有德是怎么死的? 孔有德这个人可能很多人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要说另一个名字大家都知道了,小燕子,小燕子的历史原型一直被认为是孔四贞,也就是孔有德的女儿。孔有...

    2024-03-27 00:09:23
  • ​曹操看透刘备心思,其谋略完胜刘皇叔

    曹操看透刘备心思,其谋略完胜刘皇叔 其实历史上,曹操和刘备并没有“煮酒论英雄”这段故事,以曹操的个性,如果他怀疑刘备,早就对他下手了,根本不会留有余地。不过演义中为...

    2024-03-27 00:07:18
  • ​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为何他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并没有带领宋国称霸,为何他还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是宋国第二十位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在位期间,他想带领宋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和楚国对立,但最后却...

    2024-03-26 19:43:33
  • ​甘宁文武双全为何不得重用

    甘宁文武双全为何不得重用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我们从他的事迹上也不难看出,他也是个文武智勇双全的人物,甘宁从投奔孙权开始,才建功立业,按理说,孙权对甘宁不应该...

    2024-03-26 19:41:27
  • ​雍正皇帝为什么和十三爷关系最好?

    雍正皇帝为什么和十三爷关系最好?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胤禛最后能够登基称帝,十三爷胤祥一路上帮了不少忙。而且要不是有十三爷在背后支持雍正,可能他的皇位...

    2024-03-26 19:39:20
  • ​道光想娶维多利亚女王怎么回事?

    道光想娶维多利亚女王怎么回事?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女王,她成为女王的时期,正是中国的清朝末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道光皇帝听闻了世界上居然还有女王的...

    2024-03-26 19:37:15
  • ​《清明上河图》必看细节详解 原来画中还藏有这么多秘密

    《清明上河图》必看细节详解 原来画中还藏有这么多秘密 据说《清明上河图》将会在明年故宫博物馆再次展出,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如果有机会能够一睹真颜一定不要错过。...

    2024-03-26 19:35:09
  • ​马钧发明的是什么机器

    马钧发明的是什么机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马钧这个人,他是三国时期非常出众的发明家。说到三国的发明家,可能很多人会想到诸葛亮,当然了,诸葛亮也确实发明了一些东西。...

    2024-03-26 19:33:03
  •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古人用什么做饭?

    宋朝之前没有铁锅,古人用什么做饭? 现如今的中餐,有各种烹饪方式,但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恐怕还是炒菜了,而我们现在看炒菜非常简单方便,然而在古代却才只是一千多年的事情,在...

    2024-03-26 19: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