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统台湾造成伤亡会让当地人记恨祖国一百年,看历史就知道想多了
武统台湾造成伤亡会让当地人记恨祖国一百年,看历史就知道想多了
台湾问题是当代中国人心中最大的一道伤痕,因为种种原因,祖国至今都无法实现统一。而如今台湾岛内的氛围骤变,“独化”思想借由教育和舆论宣传生根发芽,已经深植与台湾年轻世代的心中。而在位的政治家为了要获得年轻人的选票也不断迎合独化青年,各种拖延大陆统一步伐、化解大陆统一决心的言论层出不穷。前几日,蓝营政客谢龙介直言“大陆不能打台湾,否则100年内都难以复合、弥平台湾人心中的裂痕”。言下之意就是武统的代价会让台湾当地的老百姓记恨祖国,这个仇一百年也化解不了,所以大陆应该放弃武统。但是只要翻开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台湾社会的历史却并非是如此,清朝康熙统一后不到数年就实现了台湾的有效治理。民众拥戴中央政府,政府施惠于台湾当地,官民和谐,一派欣欣向荣之势。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谢龙介
清朝统一后的台湾
台湾由于孤悬海外,所以当地的民风的确是比较彪悍。明清交替时期,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夺回了台湾岛,并在岛上耕耘建设,开启了台湾地区的“明郑”时代。在此之后的台湾地区对于中原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和了解。但由于郑成功和当时已经统治了中原的清王朝是敌对关系,所以两者一直都有警惕与防范。当清代的康熙皇帝决定收复台湾后,就开始实行了包括重用郑氏旧臣施琅,实行迁界令、恢复福建水师体制等一系列措施,并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成功收复了台湾澎湖诸岛,逼迫台湾郑氏投降。在战争结束后,朝廷中针对台湾到底是弃是留爆发了激烈争论。一派认为应该将台湾民众整体内迁,放弃台湾岛,留守澎湖地区。当时的重臣李光地曾言“台湾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相通,可以空其地任夷人居之。”后来是在施琅泣血上陈利弊之下,康熙皇帝才决定接纳台湾进入中华版图,并开始了治理。使得注意的是,施琅是通过攻打澎湖逼降台湾本岛的策略实现了统一事业,当中也是存在台湾地区百姓的重大伤亡。当中的伤亡据记载:“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如果按照谢龙介的说法,那么当时的人也应该起码记恨清政府一百年,这一百年内的台湾应该是遍地烽火,四面八方都是抵抗与不合作。可事实却是,台湾百姓在进入到清王朝版图之后表现出了积极合作的态度。而清王朝的官员派驻到台湾地区也实行了比较温和的政策,并得到了相应的效果。
施琅
康熙皇帝平定台湾后任命汉军镶蓝旗下蒋毓英出任台湾知府,蒋毓英当时是泉州知府,在当地多有建树。台湾收复之后,本着行政效率的原则,国家派驻台湾的官员也基本是由福建调任。蒋毓英在台湾任内劝课农桑,富民养生卓有政绩。还大力推行文教措施,对于台湾百姓施行教化。据史料记载:
“遂调台湾知府,既至,经理三县疆域,集流亡,勤抚字,相土定赋,以兴稼穑。台湾固有学宫,制度未宏。二十四年,与巡道周昌拓而大之。又设义学,教子弟,勗以孝悌力田之道。”
当时的台湾地区设置县邑的地区不多,所以蒋毓英的管理还主要是集中在农业经济和文教领域。但是这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拥戴和支持,蒋毓英有了“良吏”的称号。六年后,蒋毓英积功升迁至湖南盐驿道。当地的绅士百姓还多方挽留,最终不得,在当地建立生祠祭祀。据史料记载:“士民告留,不得,建祠以祀。”这说明当时的台湾百姓并没有因为康熙平台之战的死伤情况而记恨大清朝,只要清朝的治理方式正确,出台的政策对于百姓有利。当地的人民还是希望过上太平的日子,而不是纠缠于过往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
康熙皇帝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事实上,百姓的要求往往是最单纯的,只要日子安稳,有钱赚,有未来,就已经心满意足。真正会因为一些不知所谓的细枝末节而心怀怨恨、煽动挑拨的,不是遗老遗少就是别有政治居心。历代中央政府和各地方之间从来都是血脉依存,相知相亲,同一个民族自然有先天的情分存在。统一之后国家知道当地百姓遭受战火之苦,往往都会施惠加恩于当地百姓,目的就是化解矛盾。而如今的蓝营政客提出所谓的“武统台湾造成伤亡,会让台湾当地人记恨大陆”的言论,很大程度上就是以空言恫吓软化大陆的统一决心。他们希望唤起大陆的仁慈和恻隐之心,将统一大业再度拖延下去,从而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
祖国“一点”都不能少
战争是残酷的,同室操戈更是历代王朝最为激烈的人伦惨剧。台湾地区的百姓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我们自然也不希望兵戎相见。但是,如今的台湾地区社会已经与中国大陆渐行渐远,所以武统是必要条件,而且要尽快。虽然从地理上来说,台湾地区固然不会游离大陆划向美国,但是咫尺天涯的例子在世界历史上并不少见。当年的柏林就是被一堵墙隔成了两个天地,朝鲜半岛也是因为一条纬度而成为了两个国家。这些例子殷鉴不远,都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柏林墙
而且当年施琅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中还提到:“甚至此地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一为红毛所有,则彼性狡黠,所到之处,善能蛊惑人心。”台湾社会在数百年间深受荷兰、日本、美国等多重文化的洗礼,当地百姓被蛊惑的可能性本就很高。如今的台湾地区的“独化”氛围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日本和美国的推波助澜。试想当年日本窃占台湾后,利用高压手段荼毒当地百姓,再用文化方面推动皇民化运动。不到二十年就培养出了一批日本的忠实爪牙,以身为日本的二等公民而骄傲。我不相信日本以高压手段能够换来的东西,我们以仁义、诚意和一片丹心就换不回来。如果因为我们此时顾及战争伤亡而裹足不前,不尽早武力统一,那么未来要么我们承认台湾地区的实际离去,要么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牺牲台湾地区更多的同胞才能够得到统一。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两岸分治至今已经七十余年,这位远行的游子能否回家,让我们殷切以盼,拭目以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