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国典干红葡萄酒(白金国典干红葡萄酒价格)
白金国典干红葡萄酒(白金国典干红葡萄酒价格)
白金国典干红葡萄酒,这款酒的特点是单宁柔顺,口感清爽,适合搭配海鲜、牛排等食物。酒体饱满,果香浓郁,入口顺滑,余味悠长。这款酒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酒,适合搭配各种肉类,尤其是烤肉。如果你喜欢吃肉,不妨尝试一下这款酒。如果你想尝试一下清爽的葡萄酒,那么这款酒是一款不错的选择。它的口感非常柔和,带有浓郁的果香味,适合搭配各种肉类。如果你喜欢清爽的葡萄酒,那么这款酒也是一款不错的选择。
1、去朋友家送礼买什么红酒,白酒好?价位在100到200之间的?
茅台白金酱酒红酱系类、茅台白金干红葡萄酒系类,红酱A3158元/瓶,红酒有国典96元/瓶,国品168元/瓶,买的多还可以免费做个性化。
2、朱元璋收养个小乞丐,后人为朱家守江山260年,明亡后继续抗清,这个人是?
这个人是命贵、忠诚的沐英。
沐英在八岁前,命运很悲惨。
他出生在安徽濠州定远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死后,跟着母亲艰难度日。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沐英跟随母亲四处逃难,不久,母亲病死在逃难途中,沐英成了乱世孤儿,食不果腹的小乞丐。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小乞丐沐英流浪到濠州,沿街乞讨时,讨到了天运。
朱元璋看到了这个小乞丐。也许是小乞丐的样子让朱元璋回想起了自己早年当和尚、当乞丐的遭遇,也许是朱元璋在小乞丐身上看到了某种特质,总之,朱元璋对这个小乞丐是又同情,又喜欢。
当时,朱元璋跟马皇后膝下还无子,于是便把小乞丐收为义子,并将他改成了朱姓。
打天下时,朱元璋收了不少义子,但后来收的那些义子均无法跟这个小乞丐比,小乞丐是生活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的第一个孩子,由马皇后亲手养大,因此他与马皇后的感情极深,而马皇后也极维护这个养子。
因为朱元璋夫妇对小乞丐完全是视如己出的概念,后来便有了一些野史说法,说沐英是朱元璋认识马皇后之前的私生子,就像汉高祖刘邦生有私生子刘肥一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户部尚书黄景昉在《国史惟疑》中所载:“沐英为高皇帝与外妇所生”。
自成为朱元璋夫妇的“首席养子”后,沐英与后来马皇后生的朱标太子感情也是十分深厚,状如亲兄弟。这一点让后世也是浮想联翩,有一种说法,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神秘消失后,其实一直在沐英后人的庇护下,隐居在云贵之地,有所谓的“天书”为证。
小小年纪讨得天运后,沐英再也不是昔日的小乞丐了,而是成了“货真价实”的官二代。朱元璋对栽培沐英十分用心,也十分偏心,简而言之,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沐英的主要任务是边历练,边摘桃子。
十八岁那年,沐英正式投入军中,朱元璋将他任命成帐前都尉,守镇江。后又升任指挥使,守广信。不久,朱元璋赢得江南诸雄争霸的胜利,并以摧枯拉朽之势统一了全国,沐英乘着这股东风,随大军征福建,取得了一些胜利,摘得了一些桃子。
见沐英有了一些成就,朱元璋令沐英改回原姓,这里有给太子朱标让道、日后不封异姓王的政治考虑,也有让沐英光宗耀祖的人情考虑。
沐英改回原姓这一幕,在野史中同样被演绎的绘声绘色,有的说朱元璋要借此好好考验一下沐英的忠心,有的说沐英早已忘了自己的姓氏,还有的说这是父子间十分微妙的一出戏。
不妨来看看《皇明世说新语》里的记载:朱英取得功名后,朱元璋问他:“朱英呀朱英,你究竟是谁家的孩子啊?”朱英不肯说,只是回答说:“我就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与皇后的养育之恩!”
朱元璋听后,不肯罢休,连续又问了几次,朱英一边磕头,一边重复同样的回答。几个回合过后,朱元璋笑了,很满意地对他说:“你是朕的养子,现在即使不让你恢复原本的姓氏,也不能让你再随朕姓朱了。既然你一直口念深沐养育之恩,朕就赐你姓沐吧,让你可以永沐皇恩。”于是,朱英便更名为沐英。
朱英虽然改叫了沐英,但朱元璋对他的栽培丝毫没有减弱。大明立国后,沐英在马皇后的支持下,升迁速度极快,先从福建调入军事中枢大都督府,先任佥事,后又升任同知。那时,沐英是朝中少有的身穿便装的军事将领,只负责处理文案,不用带兵打仗。
洪武九年,沐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巡视西北,访问民间疾苦,遇事有先纠错再汇报的特权。很明显,朱元璋此举是让沐英到地方上历练,并借此贴金。
随后,朱元璋对沐英的栽培再升级,开始让他以征西副将军之职跟随卫国公邓愈讨伐吐蕃,以捞取更大的政治资本。
果然,此一战事取得大胜后,朱元璋随即对沐英来了一场开国功臣式的封赏——“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虽说朱元璋如此偏心,让朝中很多人心中很是不满,但随后的沐英是真争气,真给朱元璋长脸。
邓愈死后,沐英接过大旗独当一面,洪武十一年,沐英任征西主将,率都督蓝玉、王弼征讨西番。第二年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朱元璋命沐英移兵讨伐,经过一年奋战,沐英率西征大军取得辉煌胜利。
平定吐蕃后,沐英又参与对蒙元的战事,洪武十三年、十四年,他两次出塞寻击蒙元,均取得相当战果。
至此,朱元璋对沐英的栽培锤炼基本结束,沐英不负众望,强势崛起,成了朱元璋手里的一张硬牌。
从一定程度上讲,朱元璋在在洪武十四年最终决定对云南用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了沐英的崛起,能用。
在朱元璋那里,拿下云南是一步棋,让有能力、可信赖之人镇守云南,保朝廷无西南之忧是另一步棋,将这两步棋走成一步棋,沐英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不二人选。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征讨云南元梁王、大理段氏,朱元璋仍以老将傅友德挂帅,沐英做副帅。这一老一少都是有真本事的主,一年后,长期盘桓在云南的元梁王、大理段氏被灭,云南并入大明版图。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命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沐英留守滇中。朱元璋此举事实上就是将云南赏赐给了沐英,让他做镇守西南的大明“梁王”。
这里有绝对的私心,绝对的偏心,也有绝对的信任。
沐英在镇守云南期间,文治武功皆是一流。
洪武二十一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结果,沐英率军大破对方百象阵,斩首四万多,取得极具震慑力的大胜。
为此,朱元璋特意召回沐英,豪赏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并当着众臣的面摸着沐英的背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是你沐英!”
作为一代雄主,朱元璋的猜忌心极重,开国功臣四十三位,杀四十位,但唯独对沐英,他不仅给予信任,而且这份信任底下还有一份用心良苦的保护,否则不会让他去做云南的“梁王”。
而沐英更是用沐氏十二代人的忠诚回报了朱元璋的恩情与信任。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咳血不止。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得知太子朱标去世,沐英悲痛欲绝,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使人感慨的是,沐英死前留下了一条祖训:“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沐英的第十世孙沐叡墓中曾出土一块类似“长命锁”一样的金牌,金牌正面正中写着“黔宁王遗记”五个空心大字,右边刻“此牌须用”等字;背面即刻着沐英留下的祖训。)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夺取政权后,很是钦佩沐氏尽忠守土,不问皇权之争的操守,不仅没有兴兵讨伐本是朱标一系的沐氏一族,反而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沐英的第五个儿子沐昕,以示拉拢。
度过此次朝局动荡后,沐氏子孙一直忠诚地为大明镇守云南,甚至大明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身亡后,沐氏还在西南地区坚持了十多年多年的抗清事业,直到一六六一年,沐氏最后一代主人沐天波为保护南明流亡的永历帝朱由榔进入缅甸,力战之后以身殉国,才为沐氏的忠诚镇守划上一个悲壮的句号。
忠诚不负两百六十载,满门忠烈一十二代人,当初的那个小乞丐留下的是壮哉史诗!
朱元璋自己当过乞丐,历经三年流浪乞讨的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得他变得残忍、猜忌,朱元璋和马皇后一共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而朱元璋收养的这个小乞丐是最早的一个,也是朱元璋麾下惟一将功名传世的开国功臣,其后人世代为大明镇守一方,和明朝共存亡,直到明朝末年,可以说是结果最好的一个,而这个人就是沐英。
沐英和朱元璋、马皇后的缘份
沐英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是濠州定远县人,和朱元璋也算是老乡,沐英家境贫寒,父亲很早就死了,年幼的沐英跟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苦,在元末时期,天下灾荒连年,使得各地起义纷纷,在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为了躲避战乱,沐英的母亲带着他离开家乡逃难,在逃难的路上,他的母亲身染重疾死在了路上,留下了沐英一个人孤苦无依。
此时沐英已经八岁,母亲死了,他只能四处流浪,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四处乞讨的沐英一路行来,又走回了濠州城,在这里遇到了他人生中的贵人——参加郭子兴起义军的朱元璋和他新婚妻子马秀英,当时朱元璋和马秀英刚结婚不久,膝下无子,朱元璋看到小沐英可怜的样子,不禁想到自己当乞丐那段艰苦的岁月,动了恻隐之心,收留了沐英并认为义子,给他取名朱英。
宽厚仁慈的马秀英对沐英这位义子视如己出,细心照顾,教他识字读书,让颠沛流离的沐英感受到了母爱和家的感觉,因此沐英对马秀英感情特别深,连带着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朱标也是特别好,将朱标当成了自己的弟弟。
小沐英在朱元璋夫妇悉心教导下,成了一位开国功臣
沐英在12岁那年就跟随在朱元璋身边,随军出征,成了朱元璋的近身侍卫,朱元璋闲暇之余就教沐英如何带兵打仗,沐英年纪虽小,却是尽心侍奉朱元璋,从没觉得苦,在随军征途中度过童年的沐英也逐渐成长,在他十八岁的时候,朱元璋开始让他担当军事要任,先是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镇守江西重镇广信。
沐英也是一代将才,从江西打到福建,从甘肃打到四川,几乎跑遍了半个中国,为明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沐英23岁那年,在他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的时候,朱元璋觉得应该让沐英光大自己的家族门楣,延续自己家族的香火,于是让沐英恢复原姓,不过对于沐英的姓氏来源却是有个说法,可能是沐英太小父母就离世了,小沐英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朱元璋在问沐英是谁的孩子的时候,沐英只是一个劲的回答:“我是陛下的孩子,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问了几次,沐英只是磕着头重复这句话,朱元璋都被搞笑了,可以说沐英当时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很讨朱元璋的欢心,最后朱元璋便赐他姓“沐”,让他可以永沐皇恩。
沐英屡立战功,最后更是得到镇守云南的大权,而他始终小心谨慎,更是时刻保持对朱元璋和大明王朝的忠诚,让他得以善终,还让后世成为明朝唯一持续掌握实际领土的家族。
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和蓝玉随傅友德率军征讨云南残元势力,在消灭掉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后,又将在云南大理数百年的段氏打败,使得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病逝,在云南的沐英闻讯后痛哭流涕,悲伤过度导致咳血,可见沐英是真的把马皇后当自己的母亲看待。九月,调整好心态的沐英继续为平定云南而战,在土官杨苴纠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的时候,沐英率军返回昆明和冯国用的儿子冯诚合力打败叛军,稳定了局势。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令让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沐英在镇守云南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武力平息各地叛乱,加强军事布防来巩固明王朝及沐家在云南的统治权威,一方面恢复和发展云南的社会经济、文教事业,使云南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当明政府在云南设立府州等行政机构后,沐氏依然保留着西平侯的世袭爵位和西南军权,沐英对后代也是谆谆教诲,留下遗命:“凡我子孙,务要尽忠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
而朱元璋对沐英也是极度信任,对沐英说道:“自汝在镇,吾无西南之忧。”以朱元璋那种人能说出这种话,可见沐英地位的特殊。
洪武二十八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当沐英听闻消息后,悲痛欲绝,伤心之下身染重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可以说沐英对朱元璋和马皇后是真正的怀着感恩之心,将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朱元璋听闻噩耗后,内心十分悲痛,令人将沐英的灵柩运回应天府,并亲自到郊外迎接,以皇室之礼下葬,追封其为“黔宁王”,配享太庙。
沐英从一位小乞丐到大明的开国王爷,他的经历也可谓传奇,而他的后世也是对朱明王朝忠心耿耿,为大明守了两百多年的云南,在清军入关后,沐氏一脉依然跟着朱由榔继续抗清,可谓赤胆忠心!
谢邀。
幼小父母双亡,沿街乞讨,四处漂泊,可怜孤苦。
幸遇朱元璋夫妇收为养子,得以识字习武,隨后屡立战功,当了将军。
此人对朱元璋感恩戴德,忠心耿耿。镇守云南,保边陲平安。
此人叫沐英。沐姓为朱元璋所赐。48岁病逝。
3、嘉靖帝为何杀严世藩而留下严嵩的性命?
明朝从设立内阁伊始,真正被皇帝杀掉的首辅并不多。永乐时期的解缙算一个,嘉靖时期的夏言算一个。巧的是,严嵩的前任恰恰就是夏言。中国的传统,就是为尊者讳,皇帝都是好的,错全怨在奸臣。夏言就是因为不识趣,被严嵩给顶下去了。
严嵩接替夏言,他就很知趣,知道自己就是替嘉靖背锅的。有事没事请个罪致个仕啥的,嘉靖也下旨挽留,俩人默契配合了二十年,严嵩作为一个超级靶子,把这二十年来天下人的骂都挨了。虽然他挨的不冤,但是很明显最应该挨骂的嘉靖幸免了。所以,嘉靖为什么要杀严嵩?难道因为他是贪官吗?
在嘉靖的眼里无所谓贪官和清官。前任首辅夏言就是典型的清官,因为过于刚强,拒绝拍嘉靖的马屁,被嘉靖弄死,还被处以枭首暴尸之刑。嘉靖作为最高统治者,他对首辅的要求就是要能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其它的都不重要,老百姓就是渣渣。既然夏言不愿意替自己背锅,那就严嵩来干。严嵩在这两个方面干的都非常好,并且还能替嘉靖背锅。嘉靖怎么舍得杀他呢?这么听话的一条好狗……
所以,虽然严嵩的口碑不好,他主持内阁的时候,国库空虚、举步维艰、朝纲混乱、外寇入侵,搞的民不聊生。但是,嘉靖却不怎么缺钱花!养道士、修道观,都不缺钱,日子过的美滋滋。
如果要杀严嵩,嘉靖要怎么给他定罪?他的罪无非就是三条:
第一、贪污。
严嵩贪污都是他儿子严世藩贪污受贿,严嵩自己是内阁首辅,谁见过当朝首辅还开门收银子的?这一条告不倒严嵩!
第二、残害忠良。
搞政治的人,哪有不整人的?不整人的那叫菩萨,不适合搞政治。从古到今,整人是一种政治手腕。清流党难道就不整人?
第三、玩忽职守,坐看蒙古闹北京。
说句寒心的话,嘉靖眼里没有老百姓。蒙古人肆虐了京郊,但是没打进北京,没有影响到嘉靖的清修。这一条,能让严嵩下台,但不至于让他砍头。
说来说去,又回到了原点。严嵩在政治上的错误,有一大半都是嘉靖的错误。严嵩的罪证真要较真,最后都会扯到嘉靖身上。好歹也是干了两三届的内阁首辅,嘉靖对他还是有点感情的。活还得有人干,黑锅还得有人背。狡兔死走狗烹,把严嵩这条狗烹了,接班的人怎么会安心当你的狗呢?不能做的太让人寒心了。
另一方面,处死首辅不是小事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都要参与,三堂会审肯定是少不了的。这要是把事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对嘉靖皇帝来说,杀了严世藩这个矛盾爆发点就行了。因为严嵩是首辅,严世藩不是;严嵩愿意替嘉靖背锅,严世藩没有这个觉悟。
其实嘉靖一开始也没打算要严世藩的命,毕竟嘉靖要吃肉,严世藩也要喝汤,臣子们也只是想要吃口饭而已。严世藩心思活络,私下里搞一些不合法的组织活动,嘉靖也都理解。上进心谁没有啊,徐阶号称清流,不也照样在开小会,分山头,搞团伙嘛。
关键就在于严世藩太精明了,太嚣张了。精明的让人后脊背发凉,嚣张的让政敌时时刻刻想要他的命。严嵩八十多了,就算不杀他,他也没几天活的。严世藩还年轻,随时都有重新启用的可能性,所以政敌必须要弄死严世藩。御史们罗列了一大票罪名,没有一条能定严世藩的罪。最后徐阶一锤定音,用僭越和通倭两条大罪成功的激怒了嘉靖。
嘉靖下旨处死严世藩时,毫不留情。一方面严嵩不在,新任的内阁干的也挺好的,缺了严世藩地球照样转。另一方面,严世藩这种人如果不能为嘉靖所用,还不如弄死了拉倒。毕竟这个人太精明了,精明的让人害怕。
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这个一点都不冤枉。严嵩此人,算是大器晚成,63岁被嘉靖帝任命为内阁首辅。嘉靖帝爱道教,常常要写青词向太上老君祈福,严嵩为嘉靖帝写青词是有一套的,很认真。嘉靖帝的密探经常向嘉靖帝报告,严嵩深夜在家没有干其他事,基本是伏案写字;密探到严嵩家,严嵩都是相当客气的,临走还得送点银子。那些太监经常在嘉靖帝面前说严嵩好话,说严嵩完全没有才干,肯定是不可能的。比如,严嵩的书法就不错,严嵩对嘉靖这种怪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小心伺候,并得到认可,这很难有人做到。严嵩把嘉靖自视甚高、刚愎自用、不讲规矩的性格摸透了。
据说,严嵩给嘉靖帝汇报工作的时候,总是准备一喜一忧,先说喜事,说完不作声。嘉靖帝如果问还有吗?严嵩先察言观色,看看嘉靖的反应,若是观察嘉靖帝出心情好,就摆出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说,还有一件;若是看出嘉靖帝心情不好,就改日再报。严嵩和嘉靖帝对话每次的口头禅,不管嘉靖帝说什么,严嵩头一句就是,“皇上英明”,“皇上说的是”;嘉靖帝有什么好意见推翻了他,他马上说,皇上英明,臣愚钝,然后就去改。严嵩伺候嘉靖帝奉行三个凡是,即:凡是嘉靖不爱听的话一句不说,凡是嘉靖不喜欢的事一件不做,凡是嘉靖不喜欢的人一个不留。在“卖君沽名”盛行的明朝官场,这真是极其难得的“天才”,所以饱受17年“大礼仪”之争苦恼的嘉靖帝十分喜欢严嵩。
严嵩与其儿子严世藩,权倾大明朝野20年。严世蕃狂妄至极,连隆庆皇帝在裕藩潜邸时送的1500两银子都敢要。严世藩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说大明的官员都是严家任命的。严世蕃狂妄至极,必须死。
难道嘉靖帝真不知道严家贪腐乱来?知道。为什么还留着?因为没有比严嵩用着更顺手的人了,贪点就贪点吧,总比那些整天让自己生气的人要好,保命要紧,气死了可就划不来了,前几任皇帝都寿命都不长,宣宗37岁、英宗37岁、代宗30岁、孝宗35岁、武宗30岁,这些皇帝的短命,与大臣的啰嗦不无关系,不是被气死的就是被啰嗦死的。嘉靖帝想,反正刀把子在自己手里,想要整严嵩,那也是随时的事。
有人认为,严嵩是古代中国官场马屁精第一人,无人出其右,和珅也不是对手。笔者想,这个评价比较到位,这种马匹精,非一般领导能抵挡得了。430多年后,宝岛台湾,也出了个类似马屁精,即大陆人民深恶痛绝的李登辉,李登辉当年忽悠蒋经国的那一套,算是得到严嵩的真传。据说,李登辉向蒋经国汇报时,态度是十分诚惶诚恐的,李登辉在蒋经国面前坐椅子从来只坐三分之一的屁股,身子微微向前倾,十分诚恳的、精干的样子。
嘉靖能活到六十岁,多亏了严嵩,不然嘉靖帝要少活十几年,严嵩替嘉靖背了黑锅,挡了子弹,给嘉靖帝营造了相对安静的环境。
后来,严嵩倒台,嘉靖帝抄了严嵩的家,砍了严嵩儿子严世藩的头,但是不舍得杀严嵩,此时严嵩80多岁了,嘉靖帝留了他一命。毕竟,嘉靖帝和严嵩两人相亲相爱20余年,这两人是真爱,以至于让刻薄寡恩的嘉靖帝都下不了这个手。
The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