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珍珠奶茶原料有哪些(珍珠奶茶原料短缺)
黑珍珠奶茶原料有哪些(珍珠奶茶原料短缺)
文 颖宝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美国人不只爱咖啡,还视珍珠奶茶为“保命水”了?
苏伊士运河堵住的那段时间,全世界都在玩挖掘机的梗,只有美国人心情复杂。
4月18日,据《旧金山纪事报》报道,一艘满载木薯粉的船只被堵在河道上,无法按期到达美国。
木薯粉是珍珠奶茶中“珍珠”的制作原料,而美国99%的木薯粉依靠进口。原料运不过来,意味着珍珠奶茶将在美国成“稀缺品”。
伙计们!我们快喝不上珍珠奶茶了!/《今日美国》
北加州最大的珍珠供应商之一“海沃德利昇(Hayward’s Leadway)”称,4月下旬珍珠奶茶供应就会开始紧张;有业内人士预测,夏天结束前,美国都将处于“珍珠奶茶没有珍珠”的困境中。
消息一出,美国人都疯了:“奶茶里没有珍珠,就等于生活里没有快乐”“我现在下楼囤珍珠奶茶,还来得及吗?”
“珍珠奶茶是这场疫情中唯一支撑我坚持下去的东西,现在你告诉我它快要没了?”
谷歌上,美国地区关于“珍珠奶茶短缺”的搜索量,同比增长39倍。
更有媒体用“危机”一词形容此事:“美国即将爆发一场涉及所有奶茶爱好者的‘珍珠危机’。”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美国人不只爱咖啡,还视珍珠奶茶为“保命水”了?
不过,谁又能拒绝珍珠奶茶呢?/unsplash
老美对珍珠奶茶的爱,
认真且疯狂
珍珠奶茶在美国名叫“Bubble Tea(泡泡茶)”,年轻人喜欢叫它“Boba”,音译自“波霸”。
美国人痴迷珍珠奶茶,并不是新鲜事。只不过近两年,他们的“瘾症”发作得越来越频繁。
美国COCO奶茶店门口排的队,永远比购买限量版球鞋的队伍还长。一杯珍珠奶茶,就能让美国人心甘情愿地在太阳底下站两三个小时。
不用怀疑,这条就是买珍珠奶茶的队伍。
即使到了冬天,他们的心中的那一把火,也不会熄灭。
旅美华人博主Xiaofang Ma曾撰文,描述数百名年轻人在寒风瑟瑟、零下四五度的周末清晨买珍珠奶茶的情景。
起初,她以为这些人是奶茶店花钱请来的“托儿”。但几天后,在某个工作日的下午,她再经过此店,却发现店门前依然站着几十个人,“有一个小姑娘,直接提走了7杯”。她感叹道,原来排长队买珍珠奶茶的新闻,都是真的啊!
除了行动上支持珍珠奶茶,老美也不忘在舆论上为其造势。
他们喝珍珠奶茶前,都得先拍照、发到社交平台,然后感慨“Boba = 天堂”。
喝珍珠奶茶,快乐无边!/ INS
他们的“炫富”方式,就是上传一张塞满珍珠奶茶的冰箱照片。
毕竟,有钱人家才买得起这么多杯。/ INS
为了纪念珍珠奶茶这种奇妙的饮品,他们甚至一拍脑袋,就决定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家珍珠奶茶日”(National Bubble Tea Day)。
“在这个好日子里,请大家尽情地喝珍珠奶茶吧!”
在年轻人群体内如此受宠,珍珠奶茶在经济领域的成绩,自然不会差。
美国联合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调查显示,2017年全球珍珠奶茶销售额高达人民币134.5亿元,并正在以每年7.4%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3年,全球销售额将高达人民币205.7亿。其中,北美市场占了57%的销售份额,意味着购买珍珠奶茶的不止华人,还有更多其他族裔人群。
美国最大的点评网站Yelp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疫情期间,珍珠奶茶是加州、夏威夷、密歇根州等地区最多人点的外卖单品。
自2012年以来,在Yelp上,珍珠奶茶相关食品和餐厅的浏览量逐年上升。/ Yelp数据
老美这么热爱珍珠奶茶,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
珍珠奶茶的风,
30多年前就在吹了
1987年前后,英式奶茶传入中国台湾。一天,茶饮店“春水堂”的职员脑洞大开,将粉圆、水果、糖浆与糖溜地瓜扔进奶茶中,并取名“珍珠(波霸)奶茶”。味道新奇,加之有电视台宣传,珍珠奶茶一跃成为台湾最受欢迎的饮品。
也有说法称,珍珠奶茶起源于台湾的另一家茶饮店“翰林茶馆”。至于谁对谁错,已无从考证。
珍珠奶茶的诞生,恰巧赶上台湾移民潮——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移民与国籍法》,解除对亚洲、非洲、中东等地区人士的移民限制。由此掀起的移民热潮,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慢慢平息。华人移民者们,大多选择在加州落脚。直到2018年,加州依然是美国华人最集中的州。
珍珠奶茶也跟随台湾移民进入美国,以洛杉矶为中心向外扩散。
“春水堂”在招牌上标注了“世界珍珠奶茶发源地”字样——他家1983年发明了泡沫红茶、1987年发明了珍珠奶茶。/图虫创意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珍珠奶茶店,大多是开在唐人街的夫妻店,门面狭小破旧,只有为解乡愁的华人会光顾。偶有稍具规模的餐厅或面包房会烹煮珍珠奶茶,但也仅仅将它视作菜单以外的单品,当店员想起来时,才会介绍给客人。
刊登于《纽约客》的文章《我的珍珠奶茶上瘾史》提到,“那时候的珍珠奶茶,杯盖薄得让人讨厌,握杯子的手稍微用力,奶茶就会漏出来”,以至于一边走一边饮用,成为一项艰难的任务。
店面卫生环境一般,加之不方便外带,导致珍珠奶茶在早期传播受阻。
但这些问题,都随着“自动封口机”的出现得到解决。装满珍珠奶茶的塑料杯,在自动封口机内“走”一趟后,杯口就变得密不透风。于店家而言,制作效率得到提高;于客人而言,饮品不易漏出且更干净卫生(起码不用担心灰尘飘进奶茶了)。
最早期的封口机,相信90后、80后都见过——将奶茶杯推入机器,拉动手柄,杯口就被封上了一层塑料膜。/网络
珍珠奶茶就此踏入“规模化生产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第一家正儿八经的珍珠奶茶店在洛杉矶开业。往后20年,COCO、3年2班、沸点、茶太、Boba Time、Tea Station等奶茶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同时,借助网络传播的力量,店家相继将珍珠奶茶与小众文化结合,吸引网友前来打卡,把珍珠奶茶打造成网红饮品,以此迅速抢占纽约、费城、旧金山等地区的市场。
2017年前后,来自台湾的奶茶品牌“贡茶”,已经将门店开到距离帝国大厦——纽约地标之一几步之遥的韩国街上。2019年,纽约的黄金街道“圣马克街”(St. Marks Place)上,竟出现一条街上开了6家珍珠奶茶店的景象。
在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看来,珍珠奶茶是彰显个性的潮流物,与球鞋、玩偶、首饰一样,是拍照的背景板;在美籍华人看来,则是家乡的象征物之一。至于味道,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逛街、玩耍、喝珍珠奶茶,也是另一种时尚。/unsplash
随着珍珠奶茶在美国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并向餐饮以外的领域渗透,它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类衍生标签。
火爆的珍珠奶茶,
甚至在美国衍生出现象级话题
2017年夏天,《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研究珍珠奶茶在美国走红现象的文章——《你的茶里有小珠子吗?它们本来就在那》。
作者在标题及内文,都用了“Blobs”代指“珍珠”,这个单词在英文口语中,还可解释为“污点”。他对珍珠奶茶的描述,字里行间全是傲慢与歧视的情绪——
“一种来自远东的古怪混合物。”“才刚刚进入美国主流市场的亚洲舶来品。”
在美国,“远东”一词带有殖民色彩,是亚裔群体的雷区,且珍珠奶茶的通俗翻译为Bubble Tea或Boba。作为面向全球发行的报刊,《纽约时报》不可能不知道这些。
此文的态度,瞬间激怒亚裔群体。在舆论的指责声浪下,作者将标题修改为《珍珠奶茶盛行,店家数量持续增长》,并全文消除“Blobs”字眼和其它歧视性语句。
最初版本的文章截图。/《纽约时报》
此事得以平息,但另一场更大规模、围绕身份认同话题的思辨由此掀起。
《我的珍珠奶茶上瘾史》中提到,在Facebook群组“微妙的亚洲特征(Subtle Asian Traits)”内,关于珍珠奶茶的表情包越来越多,网友甚至将“为亚洲婴儿洗礼”名画出现的圣水,换成珍珠奶茶。“微妙的亚洲特征”拥有超100万名亚裔组员,组内发布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窥探该群体的心理变化。
联想到亚裔人群对“Blobs”一词的抗拒态度,美国一些人把亚裔和珍珠奶茶划了等号。《洛杉矶周报》更在2017年,强调了这一观念,“奶茶店是亚裔人群神圣的聚会地”。
另有媒体指出,许多移民二代从未回过祖国老家,更别提什么乡愁,但他们会为了找到心理归属感、身份认同感,而刻意去喝珍珠奶茶。
这些言论再次引发亚裔群体的不满,他们认为自己被物质化、片面化了。有亚裔作家为此撰文驳斥:“用某一种商品来定义某一个群体,本身就是不可救药的行为。”
“你是在暗示,我们去珍珠奶茶店聚会,是因为无法融入亚裔以外的群体咯?这种话真的很伤人!”/ Rio
可惜的是,吵着吵着,舆论开始走偏了——有华人仅仅在网上表达对珍珠奶茶的喜爱之情,就被指责“自贴标签、很LOW”。
这场关于“亚裔的文化象征到底是什么”的思辨,最终在“为了反驳而反驳”的岔道上,不了了之。
其实这样也好,要是珍珠奶茶的定义被框死了,就会让许多真正的爱好者望而却步。其衍生文化,也无法像今天那样全面开花——
无论珍珠奶茶是否能代表亚裔,都不可否认,它在美国已经火到能带动话题、能撩动情绪,甚至成为舆论焦点。
怪不得这次的“珍珠危机”,会让美国网友如此崩溃。
希望珍珠奶茶能尽快回归老美的怀抱吧。
参考资料
[1] 珍珠奶茶是如何成为美国亚裔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Rio
[2] 美国年轻人也喜欢喝珍珠奶茶吗?|周瑶洁
[3] 我的美国奶茶史|Xiaofang Ma
[4] 不要轻易评论珍珠奶茶,小心惹恼亚裔美国年轻人|纽约客
[5] 除了限量AJ,只有CoCo奶茶能让欧美年轻人排队|公路商店
[6] 《纽约时报》写了篇关于珍珠奶茶的文章,为何遭到美国网友炮轰?|中国饮品快报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