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台和臬台谁大,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蕃台和臬台谁大,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_百度…
本文目录
1.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2.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3.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呢 4.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的制台、抚台等称呼,是一种对相应官职人员的尊称。“台”字,本身就有敬辞的作用,向对方表示尊敬,比如称呼对方“兄台”,询问对方的“台甫”等等。
在清朝,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都是地方上的实权要员,地位都不低。
制台,是总督的尊称,正二品,加衔为从一品。
清朝的总督,是名副其实的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的实权人物,绝对的封疆大吏。其尊称除了“制台”之外,还有“督宪”、“制军”等。
总督官居正二品,并可以兼任兵部尚书,即总督领兵部尚书衔,成为清朝廷的从一品大员。
清朝共有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等九大手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另外,还有河道总督(南河总督、东河总督、北河总督三位)、漕运总督(也可以提督军务,兼兵部尚书)等专职总督,相对前九大总督,权力要小了很多。
抚台,是巡抚的尊称,从二品,加衔为正二品。
清朝的巡抚,正式官衔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地等处事”。都察院主要负责监察、弹劾和建议。很明显,巡抚的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兼管地方的行政与司法,甚至可以兼管军事,即加授“提督军务”职能。而副都御使俗称御史中丞,所以,巡抚又可以被称为中丞。如果是巡抚军队,也可被称为抚军。
巡抚在清朝为从二品常设官,如果加兵部右侍郎衔,则官居正二品。
清朝在全国共设置了16个巡抚,期间略有调整,很明显管辖区域比总督要小。比如陕甘总督统辖地域就可能会有陕西、延绥、甘肃、宁夏等巡抚巡视。因为督抚管辖权有重叠,所以,经常会有督抚之争发生。
藩台,是布政使的尊称,从二品。
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每省一人,主要负责一省的行政事务,诸如钱粮等事。明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因此,布政使又被称为藩台。
布政使官居从二品,虽然和未加衔的巡抚同级,但是受该省的巡抚管制,位居巡抚之下。
臬台,是按察使的尊称,正三品。
按察使最初主管监察,跟御史、巡抚的职能类似。明朝时,将“民政”、“刑名”和“军事”分给三司管辖,其中布政使主管承宣布政使司,负责“民政”;都指挥使掌管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而按察使就成了提刑按察使司的最高长官,主抓“刑名”,掌管司法。
臬在古代借指司法,所以,提刑按察使司又称“臬司”,按察使就被称为了“臬台”。
清朝废除了明朝的都指挥使,保留了布政使和按察使,不过民政的地位要高于刑名,所以,按察使官阶低于布政使,虽然也是每省一人,但官居正三品。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归总督和巡抚管辖。
学台,是学政的尊称,正三品。
清朝学政全称“提督学政”,又被称为“学使”,尊称为“学台”。学政也是每省一人,主管一省的学校、文风、考试,以及督查省内学官等等。
学政和按察使同级,都是正三品,低从二品的布政使一级。不过三人因为分管一省的政、法、学,所以,多数情况下,视三人的地位相同,都在总督和巡抚之下。只是,因为分管不同,实际的权力却大不相同。
道台,是道员的尊称,正四品。
道员一般是各省布政使或者按察使的副官,或者负责一省某项事务的专职官员,比如负责盐运的盐道;负责粮食征集和储备的粮道;管理河务的河道;以及屯田道、茶马道等等。
道员有的只管一府,有的辖数府,还有统辖全省的,所以,级别要比藩臬学等省官低,但是,却比府县官员的级别要高,为正四品。
府台,是知府的尊称,从四品。
知府,大家都熟知了,是一府的最高长官。一府之内的政务,赋税、民生、军事、刑法、教化等等基本上都归其管辖,可以说是“称霸一府”了。
只不过,按照级别,府要比省低,而道员虽然是专职,但是管辖范围可能比府大,所以,知府只能是屈居从四品了。
总结下来,制台即总督,是封疆大吏,官职最大,抚台即巡抚,可以与之一争。而藩臬学的地位相当,藩台权势稍高。道台介于省府之间,应该是属于省级的地方官员。而知府虽然官职最低,却是“独霸一府”,负责一方全权事务的小霸王。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制台也好,抚台也罢,这些官职都并非正式的官名,是明清时期地方官员的别称,但由于别称太多,有时候很难区分哪个官大,哪个官小。
所以本文想将这些被称为 “X台” 的官职排一下序。
1、先看明清的行政区划
清朝的地方行政区划由明代发展而来,明朝分天下为十三布政使司,清朝改布政使司为省。
省之下,清朝与明相似,设府、县两级。
但是,清朝与明朝不同的是,将明朝作为省内监察区的“道”逐渐变成了正式的行政区,且管理一定数量的府、县。
于是,清朝实际上的行政区划变成了四级,即省——道——府——县。
2、再看明清的地方官制
总督和巡抚是封疆大吏,是最高的地方官。
明朝之时总督、巡抚不常设,临时性较大,至清朝成为定制,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总督和巡抚
总督辖区大小不一,少则一省(比如四川总督),多者达三省(比如两江总督),从乾隆开始有总督的省不再设巡抚,由总督兼任,其他不设总督的省设巡抚,巡抚只管一省。
清朝最初有八大总督:直隶、两江、闽浙、湖广(又称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
除此之外还有掌管河道和漕运的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
至清末,增设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是诸督之首。
直隶总督署
总督的别称有制台、制宪、制军、大帅,还有部堂、总制。总督一般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正二品;如果兼兵部尚书衔,则为从一品,当然曾国藩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那是正一品。
巡抚的别称有抚台、抚军、抚院、部院、中丞。巡抚一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侍郎衔,则为正二品。
因此总督级别高于巡抚,但巡抚并不归总督管辖,二者均是封疆大吏。
每个省布政使主民政,按察使主刑狱,提督学政主全省的学校和科举。
布政使别称藩台,从二品。
按察使别称臬台、正三品。
提督学政别称学台,是由皇帝派往地方的官员,是钦差,无论品级大小都与总督、巡抚平级。
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总督和巡抚的属官,归总督、巡抚管辖。
此外,地方军事归提督管辖,提督,从一品。由于清朝同样重文轻武,提督归本省的总督和巡抚管辖。
道的长官便是“道台”,又称“道员”
道台,正四品,是总督、巡抚与知府之间的官员。
府的长官是知府,从四品,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
县的长官是知县,正七品,掌全县的行政。
综上,以品级而言,制台(部堂)最高,之后依次是抚台、藩台、臬台、道台,而学台相当于钦差。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呢
清代官员称谓,在中华历朝历代里,都算是特别的存在,官场内外,恭敬奉承用语层出不穷,自地方府、道以上,至大学士、六部九卿,都用“大人”称谓,而州、县清明管,则称呼“老父母、大老爷”,或者尊称“老父台”。地方有身份的士绅称巡抚、两司、府、道等官位“老公祖”。武官方面,绿营提督称“军门”(提台),有时总兵、副将资历深者也会被尊称“军门”,副将以下有品级武将一律称“大人”(总兵尊称镇台、副将尊称协台)。而在清前期之前,“大人”两个字,是用来称呼自己的父母以及直系尊长的,明代之前的官场上,一般没有直呼某官员为“大人”的习惯(那相当于当面叫爹)。
清代官员称谓中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其实都是对各级官员的尊称和谄谓,不是正式的官职名称,下面详细阐述这些尊称背后所对应的真正官职。
一、制台:即清代总督的尊称。
总督之职设立于明代,正统六年(1441年),大明讨伐云南麓川地方土司,文臣、兵部尚书兼大理寺卿王骥总督军务,负责统管出征。这也是“总督”一职,第一次出现在官员头衔中。至清朝初立,承明制,继续设立总督。初期因全国尚处于战乱中,所以总督的设置及辖区比较繁琐混乱,员额并不固定。直至乾隆三年(1738年),朝廷合并福建、浙江两总督为闽浙总督,这才形成了:直隶、两江、湖广、四川、陕甘、云贵、两广、闽浙等八大总督的定制局面(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三省总督设立)。
清代,总督本官品级为正二品,不过基本上都按例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所以为从一品,如果总督再加殿阁大学士衔,则为正一品。清后期有总督因军功获得封爵(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品秩更是超品。
清代总督,被称为“封疆大吏”,职责为:“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总督统管一方,是清中央朝廷统治全国的牢固基石所在,朝廷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均需下达予各地总督,然后推行于下。朝廷分权于总督,但是实际收到了集权于中央的实效。所以雍正帝说:
“自古帝王疆理天下,必有岳牧之臣,以分猷佐治,而后四方宁谥,共臻上理,此封疆大臣,以总督为最重。”—-《清世宗实录》卷三。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武宗正德帝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太师镇国公”,其余地方总督不敢与皇帝同称“总督”,所以将总督改为“总制”,地方官员则尊称总制为“制帅、制宪”或“督宪”。嘉靖三十年(1551年),嘉靖帝以“制”字非臣子所能用,所以将“总制”复名为总督,但地方官员依旧在习惯上尊称总督为制宪。
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沿袭了对总督“制台、制宪”的尊称,又因为清代总督兼管地方绿营军务,所以也被属员们尊称为“制军、制台”。各地总督的“制台”尊称,一直延续到清末。
另外,清代还设立了漕运、南河、东河等三位专务总督,专管漕运、治河事务,不管地方军务,所以没有“制台、制宪”的尊称,只被尊称为“漕帅、河帅”。(南河总督裁撤于咸丰八年,事务并入漕运总督。东河总督裁撤于光绪二十八年,事务并入河南、山东二巡抚)。
二、抚台:即清代各省巡抚的尊称。
“巡抚”的名称,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即已出现,北魏延和元年(432年),来大千受太武帝诏命“巡抚六镇,以防寇虏”。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宣武帝诏命侍中杨播“以北镇大饥,巡抚赈恤”。这是巡抚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中。不过这个时候的巡抚,只是一个差遣名称,不是正式官职。
唐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以冬官侍郎(工部侍郎)的身份为江南巡抚使、王及善以春官尚书(礼部尚书)的身份为山东巡抚使。不过唐代的巡抚属于临时职务,“有事而置”,整个唐代,出任巡抚之职且有记录可查的只有三人而已。
宋代,设立“巡抚使”之职,依旧属于临时差遣,不在官职品级之内,大多由文臣担任,主要承担监察地方、赈济救灾、审理案件等事务,兼有管理地方军务的职责。这也是宋代官职制度的鲜明特色所在。
明朝建立后,懿文太子朱标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受明太祖之命视察陕西地方的时候,就是用了“巡抚陕西”的名义,这是巡抚的名称第一次出现在明朝历史上。不过这是特例,皇太子也不可能真正出任巡抚之职,这是明太祖为了调查西安是否适合迁都而特命皇太子朱标前往视察了解所设立的名目,不算常设制度。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委派吏部尚书蹇义等人分巡各布政使司,查勘地方军民政务,这是明代巡抚制度的发端。宣德五年(1430) ,明宣宗指派于谦、周忱等人以本官分别巡抚南北直隶 。自此,各布政使司便开始常设巡抚,监察地方。巡抚初设的时候,仅仅只督理地方税粮 ,修治河务,安抚流民,整饬边境防务等,明朝中后期后,巡抚逐渐偏重于军事管理,九边、辽东各镇,均设立巡抚,统管地方军政,成为各布政使司最高行政官员(九边及战区巡抚除外),地方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三司,也在实际上成为本地巡抚的属官。
至清代,巡抚制度被清朝全盘继承并加以完善,明确各省(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改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为省)均设立巡抚一员,统管本省。康熙三年(1664年)析分湖广省为湖北、湖南两省,康熙六年(1666年)析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析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此后各地特设巡抚先后被裁撤,而直隶、四川、甘肃巡抚则先后撤销。清代后期,设立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巡抚,不过也有裁撤者,巡抚员额长期不定。
巡抚本官品秩为正二品,加衔兵部侍郎是从二品,加衔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因为有兵部和都察院的加衔,所以巡抚也被尊称为“抚军、抚院”,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巡抚属员们也如同称呼总督为“制台”一样,尊称巡抚为“抚台”。而巡抚例加的右副都御史头衔,是都察院的副职,都察院在宋代为御史台,御史台的主官是御史大夫、副职是御史中丞,所以清代巡抚也有着“中丞”的尊称。
三、臬台:清代各省按察使的尊称。
按察使之官名最早出于唐代,唐景云二年(711年)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定制。开元二十年(732年)改称各地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再改称观察处置使,是地方各州刺史的实际上级。唐中期后,各地节度使均兼本地观察处置使。宋代,改称提点刑狱司,是差遣职务,不是本官,简称提刑。金国建立后,在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地司法刑狱、官吏考核,基本是后世按察使的真正起源了。
明朝立国后,明太祖把元朝各行省加以拆分,并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分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以布政使管田土民政,按察使管刑狱司法,都指挥使管征战军务,三司并立,司牧地方。明代中期,巡抚制度日渐完善后,地方三司成为巡抚的属员,不再是独立地方官员。
清代延续明朝地方官制,不过废弃了都指挥使,只保留布政使、按察使,隶属于各地总督、巡抚。按察使作为一省司法刑狱系统最高官员,协助本省总督或巡抚,处理本范围内刑罚断案审判之事。按察使本官品秩为正三品,基本没有加衔,不能管理本司之外的其他军政事宜。
因为上古时期君王公布张贴刑法告示之事叫做“陈臬”,所以“陈臬”也被代指为司法系统官职,清代按察使主管刑狱审判之事,因此被下级属官及百姓士绅按照总督、巡抚的尊称例子,敬称为“臬台”。
四、藩台:清代各省布政使使的尊称。
明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撤销并析分元代行中书省,将全国分为南北直隶及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将行省参知政事改为承宣布政使,统辖各地府、州、县。每个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以左布政使为尊),为该布政使司内的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承接六部政令、管理府县官员、考核本司政绩、征收全司赋税、统计户籍田土,明代初期为地方排名第一的官员。中期以后,巡抚制度完善,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指挥使在实际上成为巡抚的属官。
到清代,布政使被正式明确为为总督、巡抚的属官,每省(康熙元年(1662年),清朝改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为省)只设立布政使一人,专管一省财税及人事,不再负责民政,布政使在明代为从二品,清代沿袭,依旧为从二品,没有加衔。
布政使在明代前期因为只有寥寥二十六员(实际只有十三位左布政使掌握实权),位高权重、有如封藩,所以各承宣布政使司也被称为“藩司”。清代沿袭明代称呼,继续称为藩司,而布政使属官以及民间百姓士绅们,按照官场惯例,尊称一省布政使为“藩台”。
五、道台:清代各省道员的尊称。
明太祖废除元代行中书省,建立承宣布政使司后,因为各布政使司所辖区域太大,布政使、按察使管理辖区不方便,于是把每个承宣布政使司分为若干“道”,作为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派出机构,由布政使的佐贰官:左右参政、左右参议,以及按察使的佐贰官:按察副使、按察佥事,各自巡查管理,作为布政使和按察使处理政务及司法的辅佐。布政使系统的称为分守道,按察使系统的称为分巡道,此外还有河道、盐道、茶道、屯田道等特设道。
明代诸道,都是派出机构,本身没有品秩,都是以本官兼职(布政使左右参政、参议,按察副使、按察佥事)。清朝沿袭明代制度,在各省设立道,前期依旧由布政使左右参政、参议,按察副使、按察佥事兼任分守、分巡道,及各特设道。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朝废除左右参政、参议,按察副使、按察佥事等官职,明确各道长官为朝廷经制正式官职,称为道员,品秩为正四品(个别有三品甚至二品品级),没有加衔。
因为唐代地方行政区域最高一级是“道”,长官为“观察处置使”,所以名称相同的明清各地方道的分守、分巡长官被尊称为“观察”,清朝之后,各道属员及民间百姓们则依据官场惯例,尊称道员为“道台”。
六、府台:清代地方亲民官知府的尊称。
“府”级行政区域,自唐开始设立,唐朝地方行政区域划分自上而下为道——州——县,但是在京都及陪都、道治所在地设府,长官称为“知府事”,简称知府。宋代沿袭唐代制度,在四京及皇帝即位前的潜藩设府,长官为“尹、牧”,由皇族出任,一般不到任,另以朝臣出任“权知府事”,这只是差遣,而不是正式官职。元代只在散府设有“知府”官职,是地方达鲁花赤的属官。
明朝初年,恢复宋制,重新设府,明确府长官名称为“知府”,品秩正四品,无加衔。府衙仿中枢六部制度,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职责和六部相对应。清朝时期,沿袭明代制度,继续设立府——县两级亲民官衙,并于康熙初年在府衙六房之外再设铺长房,承发房。
明清知府尊称为“明府、太守”,清代地方官绅及老百姓依照官场惯例,尊称知府为“府台”。
七、学台:清代提学使及一省学使的尊称。
提学使为清初设立,全名提督某省学政,简称学政,是省一级最高教育行政系统长官,直属中枢,不归地方巡抚管辖,是中枢机构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秀才资格考试)、乡试(举人资格考试),并监察该省学官的高级官员,一般由翰林院翰林或出身科举、有进士功名的在任侍郎、科道、詹事府官员等清贵京官担任。
学政没有品级,属于中枢大员外派,就任学政期间保持原官品级,与总督、巡抚平级论礼,无论原官大小,在任时均以钦差大臣身份礼遇。
因为学政主管一省读书人的功名前程,又有钦差身份,所以地位超然、受人尊崇,各省士子们尊称本省学政为“大宗师”,顶礼膜拜,尊崇有加。同时,读书人也延续了官场的惯例,尊称学政为“学台”。
以上,即为清代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等官场尊称的实际官职解读,以及他们所对应官职品秩大小的详解。从中,我们可以一窥清代官场的人际交往规则和深厚的人情世故,以及圆滑谄谀的生存秘诀。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
清朝官员的称呼有个特点,那就是在私下场合官员之间往往会以“某台”相称。这里的“台”其实是清朝官员之间的一种尊称,这和民国时期国军军官之间以“某座”相称是类似的道理。清朝官员的尊称有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等一系列,这些称呼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职务。
清朝的制台就是地方上总督的尊称。总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之一,是清朝级别最高的地方官员了。清朝各个时期全国地方上总督的数量并不一致。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地方上的总督数量稳定在八名,而到了1906年又增设了东三省总督,至此清朝地方上共有九大总督。清朝总督的标配级别是正二品,不过清朝也有给总督加衔的传统。清朝的地方总督往往会加上兵部尚书衔或者是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这样一来,总督往往是从一品的官员。清朝的总督管辖一到三个省,掌握辖区的军政大权,是地方上首屈一指的实权大员。
清朝的抚台就是巡抚的尊称。巡抚也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之一,是清朝地方上权力仅次于总督的高级官员。清代巡抚掌管一个省的军政、民政大权。从职务上看,巡抚类似于当代的省长或者省委书记。理论上,清代每个省份都有一位巡抚,但是也有总督兼任巡抚的情况。清代巡抚的标配级别是从二品,不过和总督一样,清代的巡抚往往也有加衔,加的是兵部侍郎或是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衔。这样一来,清代的巡抚往往就是正二品的地方大员。
清朝的藩台和臬台分别是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尊称。布政使和按察使是清代地方省里的官员,是总督和巡抚的重要属官。布政使和按察使分管的领域不同。布政使分管一省的民政和税赋等事项,级别是从二品。而按察使则分管一省的司法和刑名,级别是正三品。如果放在当代来看,那么清代的布政使大致相当于常务副省长,按察使则相当于省政法委书记。
清朝的学台是学政的尊称。学政是清代地方上负责文化教育领域的官员。不过,比起知府等地方官员,学政有特殊之处。担任学政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进士出身者,朝廷往往会从京官中选派一名进士出身者到地方省里担任学政。学政的任期是三年一任,任期满后是否继任,要看朝廷的安排,所以学政很有点钦差的味道。再加上担任学政的官员回京后往往前途较好,因此只负责教育和考试事务的学政在省里的地位很尊崇,往往仅次于总督和巡抚。至于学政的级别则并没有固定的级别,学政从京城被委派下来时是什么级别,到任学政后他仍然保留当初的级别。清朝比较著名的学政有纪晓岚和张之洞等人。
清朝的府台是知府的尊称。知府应该是大家比较了解的一个官职了。清代的府是省的下一级行政区划,一个省里面通常包括数个府,这和当代的一个省下面有几个市是类似的道理。所以,清代的知府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市长或市委书记,当然不包括直辖市的情况。清代的知府掌管一府的政令,是从四品的官员。
以上就是关于蕃台和臬台谁大 ,清朝的制台、抚台、臬台、藩台、道台、府台、学台各是多大的官_百度…的全部内容,以及蕃台和臬台谁大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