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基督教 区别,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建筑风格有什么区别?
天主教 基督教 区别,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建筑风格有什么区别?
天主教,东正教,基督教建筑风格有什么区别
东正教十字架上有一小横,天主教十字架上有耶稣。基督教(新教,耶稣教)就是一个十字架。基督教(包括东正教、天主教、新教)的教堂总的特点是高。大部分尖顶。目的是使人的目光看到教堂时有一种向上的感觉。伊斯兰清真寺是新月标记。圆顶,或叫洋葱顶。
天主教十诫和基督教新教十诫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首先,天主教(Catholicism)是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一个分支,中国常说的基督教实际上是指新教(Protestantism)。
基督教的十戒原自圣经旧约·出埃及记(Exodus)。在记载中,实际戒条有14-15条,但是经由连接词并作10条。兼并方法一般有三大种,犹太教、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
也就是说,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兼并方式是一样的,为:
第一诫 钦崇一天主在万有之上。
第二诫 毋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第三诫 守瞻礼之日。
第四诫 孝敬父母。
第五诫 毋杀人。
第六诫 毋行邪淫。
第七诫 毋偷盗。
第八诫 毋妄证。
第九诫 毋愿他人妻。
第十诫 毋贪他人财物。
楼上提供的基督教版本实际上是东正教版本。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最大区别
天主教是新教,基督教是最原始的教
您能以简洁的文字告诉我天主教和基督教有何区别
天主教听教皇的,从西欧大陆传来。中国人说的基督教实际上是新教,从英国美国传来。
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圣经差别在哪里
圣经中的新约部份,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是那27卷,旧约则不同,天主教46卷,基督教39卷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么区别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一定的区别。基督教信的是主耶稣。而天主教现在是圣母玛利亚。
基督教与天主教十字架的区别
基督教的教堂,内部布置的最多悬挂十字架,或者是什么都不挂。天主教的教堂,内部装饰除了十字架,还有很多人像,比方耶稣,圣母,圣徒等等。
基督教和天主教有什么区别,还有中世纪罗马教廷指的是不是就是天主教
基督教包括罗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罗马教廷就是天主教
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在哪
很多厚重的概念,往往套了太多的硬壳。直接地切入认识,往往撞得头破血流,却仍旧浮于表面。即便“知道了”,也仅是感觉到了,却不够丰富。
硬壳,是历史的疤痕。所以,与其直面而切入,不如溯本而追源。因此,我们最好从其历史的脉络中,去探究是什么、分类成什么以及变成了什么。
天主教和基督教,首先是一个中西不同文化的名词硬壳。
在中国,区分为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名词概念。在西方,则区分为基督教(即天主教)和新教(即基督教)。所以,只需要知道:在西方,我们所说的天主教就是基督教,我们所说的基督教应该是新教。
天主教和基督教,都要溯源到犹太教。这又是一个必须要砸掉的硬壳。所以,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犹太教和简单的宗教知识。
宗教是一套意义生产系统。意义的作用,主要是帮助人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获得确定性。
那么,什么是不确定性?
磁铁指向南方,这很神奇,但它是确定的。做一百次实验,它都指向南方。这跟从高处跳下来会摔死,是一个道理。神奇是神奇,但不奇怪,所以很确定。
打雷和闪电,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被雷劈死,那就更是天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产生恐惧。恐惧就要杞人忧天。但杞人忧天地活着,太痛苦。所以,你必须给打雷和闪电这种不确定性做出确定性的解释。而解释的过程,就是一个赋予意义、生产意义的过程。
雷公也罢、电母也罢,都是解释。但还只是迷信。因为你生产的确定性或赋予的意义太零散、不系统。而宗教,则是一套意义生产系统,它能够系统性地给出解释、输出意义,进而提供更为全面、稳定的确定性。
这是关于宗教最朴素的解释版本了。其他还有超余的解释、博弈的解释以及超越性的解释,等等,但都脱离不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宗教可以分为多神论宗教和一神论宗教。而一般认为,先有多神论,再有一神论。
夏皮罗的《历史的正确一侧》认为,多神论是一种落后的世界观。大仙说你这事能成,然后你就各种“孝敬”大仙,进而“贿赂”神。但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神成了飘忽不定的东西。所以,要拥有一个稳定的意义输出系统,就必须要玩一神论。
于是,犹太人横空出世了,他们创立了一神论的宗教,即犹太教。
按照本•夏皮罗《历史的正确一侧》中的说法,犹太教与后来的天主教、基督教,大体可以归纳为一脉相传的四条信念:一是有且只有一个神,即上帝;二是人要有行为规范,即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三是历史不断前进,人类最终完成最终救赎;四是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上帝把选择权交给人类自己。
但是,我们肯定要问:从最初开始,犹太教和基督教,便是如此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吗?
实际上,这就是西方人的自负。自己吹自家祖宗,肯定怎么大气怎么吹。而逻辑上则是一种倒果为因。真实的情况应该是:犹太教和基督教好来发展出了这几条信念,而不是最初按照这几条信念去设计。所以,这是演化发展的结果,而不是顶层设计的初衷。
同时,我们也还会问:一神论,真比多神论高级吗?
也未必。多神论更为灵活、更为包容,一神论更为僵化、更为偏狭。由一神论引发的各种宗教战争,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既然是这样,那么一神论的犹太教到底高级在哪里?
与其说一神论本就高级,不如说它源自低级。一神论,肯定更为复杂一点儿。因为它需要足够的抽象。你照着山川日月和各色英雄想象出一个神,这多容易、这多简单、这多形象。
但是,没有山川日月、没有各色英雄,只有神,或者说只有神这么一个概念符号呢?如《十诫》中的规定:不可有偶像崇拜。没有偶像,只有神。然后,你这个神怎么造?
没办法,只能死命抽象。所以,一神论的犹太教,必须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升级。
那么,这就是说:犹太人本就聪明,人家最早完成了认知上的抽象升级,进而创造了一神论的犹太教。真是这样吗?
与其说他们聪明,不如说他们不得已。以下是我给的“黑解释”,是否采纳,见仁见智:
古希伯来语没有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字母,没有元音字母。如果汉语拼音只有b、p、m、f而没有a、o、e,你怎么发音表意?可以,却非常困难。但是,你把古希伯来语书写成文字,这就没有问题了。于是,犹太人可以更高效率地从现实世界进入到符号世界。所谓更高效率,完全是因为不得已,这是逼出来的。因为没有元音,所以口语交流有障碍,于是侧重于符号世界自由驰骋。而在符号世界自由驰骋,你就必须足够抽象。抽象一旦够了,也就会涌现出更为抽象的信仰。“我是阿尔法,我是欧米伽,我是全能者……”,犹太人的神只能出现在文字的符号中。于是,犹太人创造了一神论的犹太教。
上述论证的逻辑,未必是充分,却是必要:语言上的先天缺陷,导致必须在文字符号世界里死命抽象;抽象思维和抽象知识积累够了,也就能够玩出只能出现在文字、符号以及概念中的神;于是,一神论宗教才能诞生。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一神论宗教和多神论宗教呢?
做一个简单类比:一神论就是一个ios系统,死活也不跟别人兼容合作,要买app(意义)必须买我家的;多神论则是一个安卓系统,佛祖也能跟玉皇大帝一起喝茶,什么app(意义)都可以买、谁(造神)也都可以卖。
犹太教的特点以及它的发生溯源,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开始讲犹太教到天主教、基督教的“光辉历史”:
公元前1450年前后,犹太人的领袖摩西,带领族人前往应许之地、迦南。在路上,摩西这个大祭司,制定了《十诫》。这算是上帝和犹太人立约了,也就是圣经上的《旧约》。而这时候,上帝只是跟犹太人立约了,跟其他族群没啥关系。
犹太人与上帝的立约,不能类比于现在的合同。合同起码要求主体间平等,但这里肯定不是平等了。那立约是为了啥?主要是通过确定人神关系来解决信仰问题。
如果人神关系理解起来费劲,那就类比中国的天人关系。而对于这层关系,中国人比较超脱,“敬鬼神而远之”。于是,到天人之际或死生之际也就行了,再往上,中国人不想了。
中国人可以超脱,但犹太人不行。他们必须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牢固地跟神捆在一起,否则就无法获得确定性。于是,犹太人的天人关系,不仅要超越到人间之外、超越到天外上帝,而且还要建立足够强的关系,于是就采用了立约的方式。
通过《十诫》,神会获得犹太人的全部忠诚,犹太人只能敬拜一个神,即耶和华;而犹太人当然也会从神哪里获得好处,即上帝只拣选犹太人。
啥叫拣选?现在说拣选,是死后上天堂;而当时的理解,就是犹太人打仗能开外挂。有神的保佑,犹太人自可所向披靡,拿下迦南美地、打遍阿拉伯半岛。
但吊诡了:犹太人这个仗是怎么打怎么输。甚至,连耶路撒冷都被反复占领好多次。于是,犹太人开始怀疑神了,认为耶和华这个神不靠谱、净忽悠人。接下来,想都不用想,肯定是信仰危机。
所谓信仰危机,就是原有的意义生产系统出问题了、不行了。不行就不行,无所谓,咱们再找一套不就行了。但是,没那么简单:
一个是不好找。所谓找,就是形成某种新形式、新内涵的族群共识。而这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一个是出问题。有共同的神,大家才能凝聚起来。突然没了,犹太人还怎么凝聚起来,精神上凝聚不起来,族群自然会烟消云散。
于是,解决的办法只能是重新解释。IOS系统不好用了,咱就打补丁、做更新,能将就着用,就不能随便重做一套,更不能轻易换成安卓系统。打补丁、做更新,就是所谓的重新解释。
犹太人是这样重新解释的:上帝的应许之地不是迦南,而是天上。信上帝不是打仗开外挂,而是将来得永生。
这就相当于公司业绩不好了,于是老总宣布:咱不给工资了,但给大家股份,然后同志们好好干,等熬到上市再吃肉。
如果是中国人,你这么忽悠肯定不行。因为中国人对天的理解只到天人之际这个层面,再往上,他不想了。所以,什么天国、什么永生,都是扯淡。礼崩乐坏之后,不是克己复礼,而是变法图强。等法也变了、强也图了,然后再“霸王道杂之”,开始思考天了;然而,也绝不会更上一层楼而“纯任德教”,而是仍旧停留在天人之际。
但是,西方人是要寻求超越性的。所以,你这么忽悠,他就能信。想想十字军东征就行了,教会代表上帝说给我打,然后就死命打,死多少人也要打。抛开宗教意义,十字军东征能有啥意义?你根本找不到。
信仰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上帝许诺了天国和永生,而罗马却带来了枷锁与统治。于是,逆火效应出现了:越是现实残酷,则越是肯定执着。而且,犹太教还在各种超越性的解释中,发展到了基督教阶段。
简单说,犹太教等级提高了,从犹太人的宗教,发展到全人类的宗教,产生了普适性。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圣经》版本的解释是:上帝把儿子派到人间,来拯救堕落的犹太人。但这是神话故事。
真实的历史过程应该是:为了解决信仰危机,犹太人出现了“新先知”,“新先知”重新解释犹太人和上帝的约定。
这个重新解释就是把迦南换成了天国、把打仗开外挂变成了死后上天堂。这个“新先知”呢?就是耶稣基督。
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候,突然杀出来一个王阳明,然后扯起大旗、搞颠覆,那程朱理学的弟子精英肯定不干。因为你动了人家的奶酪。而基督的这个重新解释,也是一样的逻辑,相当于动了犹太祭祀阶层的奶酪。于是,必然是“可忍孰不可忍”了。犹太祭司们勾结罗马总督彼拉多,就把基督定在了十字架上。
但是,思想的传播,根本不是杀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你就是把人家领袖杀了也没用。在基督死后不到四十天的时间里,新的宗教组织出现了。因为新的宗教组织是奉基督为主,于是就叫基督教,即现在欧洲的天主教。
一切都是故事,因为萌萌大众只认故事、不认理论。所以,基督教必须讲自己的核心故事。这个故事就一个简单叙述: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上帝用儿子的鲜血洗涤了犹太人的背叛和罪恶,于是再一次给了犹太人与神立约的机会,即《新约》。
西方人的特性,是一定要玩到超越性层面的。本来自己只是鱼缸里的鱼,但这条鱼非要思考鱼缸外边的“天上世界”。然后,不仅要找到这个天外世界以及可能到来的天外来客,而且还要跟人家立约。你只有做到这种程度,这条鱼的确定性才能获得,否则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中国人呢?还是那句话“敬鬼神而远之”:我承认鱼缸外面有一个超越性的天上世界和天外主宰,但思考到天人之际、死生边缘也就行了。再往上,跟我没关系,因为我的主要精力是人间烟火,“未知生焉知死”。后面也肯定会遭遇问题,但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打补丁、做更新就成了程朱理学。
先是犹太教;但信仰危机了;再是基督教,是为了解决信仰危机。但这个演进过程中,基督教还是停留在犹太人的小圈子里。它只是犹太人的部族宗教,而不是全人类的普世宗教。
但是,罗马帝国是一个普世帝国。
在这个普世帝国中,圣保罗主张大家都可以信奉基督教,而不一定必须是犹太人。这么一来,部族的基督教,就升级为普世的基督教了。
帝国是尊重差异性的。所以,罗马人不仅自己有很多神,而且也尊重其他部族的神。简单说,你只要服从罗马帝国的统治,至于信什么神、帝国都尊重。甚至,罗马人还修了一座万神殿,把其他部族的神也给请了进来。神佑你们的部族,但万神佑咱们的罗马。
所以,罗马帝国是一个安卓系统。然而,这个安卓系统的帝国,却兼并了一伙非要用苹果系统的人,即犹太人和基督教。因为基督教只信一个神。所以,这就没法玩了。
最初,罗马帝国非常排斥基督教,认为这家伙就是个异类捣蛋鬼,不干掉他,帝国就不能安生。
但是,基督教发展太快。
到了公元313年的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控制不住基督教了。因为军队中有多一半的士兵皈依了基督教。于是,皇帝君士坦丁只好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换取基督徒对自己这个皇帝的忠诚。
虽说“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知易行难,现实中很难分开操作。即便是今天,你能说美国的福音派信徒对美国大选没有影响吗?这跟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关系一样。
罗马帝国不是只有你们基督教,还有很多其他部族的神和宗教,而多神才是帝国的传统。如果一神的基督教是极端左派,那么,多神的其他宗教就是保守右派。所以,两伙人肯定要死磕。皇帝公开站了左派基督教,那右派多神教必定要跟皇帝掀桌子。于是,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迁都了,在东边新建了君士坦丁堡。
皇帝拉拢新生力量,肯定会招致保守力量的不满。而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迁都。这跟咱们的孝文帝迁都洛阳、隋炀帝新建东京是一个道理。空间范围上,历史真得很相似。
东边的君士坦丁堡清爽了许多,而西边的罗马则陷入了一神教与多神教的混乱纷争。但是,基督教还是以位于罗马的罗马教会为教宗。
公元381年,君士坦丁堡大公会,将君士坦丁堡教区升级为牧首区,排名仅次于罗马教宗。
公元395年,由于继承原因,罗马分裂,形成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以罗马为中心的西罗马帝国。
随着罗马分裂,东西教会之间的矛盾,也就只能日益尖锐了。
公元451年,卡尔西顿大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牧首提升至与罗马教宗并列的首席地位。
西边的罗马教宗肯定不服,但不服也没用。
公元476年,西罗马爆发了西方版的“安史之乱”。但人家的“安禄山”成功了。蛮族日耳曼人奥多亚克,废黜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就此覆灭。
罗马帝国的罗马教会,对于蛮族是一百个瞧不起。所以,虽然身在蛮族沦陷之地,却一直忠于仅剩的东罗马帝国。这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罗马教会盼望着君士坦丁堡赶紧出兵,收复罗马的大好河山。
就这么盼望着、盼望着,一直盼望到公元800年,罗马教会还是没熬住,于是“委身”蛮族了,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承认查理曼大帝是罗马人的皇帝。
到了公元11世纪,发生了东西教会大分裂。公元1054年,东西教会互相开除彼此教籍,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
东正教,在东罗马灭亡后,逐渐转移到了俄罗斯。因为不是主线,所以不多说了,继续说罗马的天主教会。
天主教“委身”蛮族,这就相当于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精神领袖与世俗王权合谋了。而两伙精英一旦合谋,那统治必然会越来越稳定。比如,隋唐科举制就实现了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的合谋,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从此赓续不断。
但是,在西方,却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教权与王权开始相互斗争了。而斗争的原因,主要是钱和权。
国王和教会都要任命主教。谁任命了主教,那么主教的第一年薪水和当地的十一税就差不多归谁了。所以,这既是权的问题,也是钱的问题。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但硬币总共这么多,到底哪一枚归上帝、哪一枚归凯撒,总不能二一添作五吧?最后一定是实力说了算。
开始是教权全面压制王权,教会敲骨吸髓,赚得盆满钵满。所以,国王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因为钱都被教会收走了。同时,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钱都花费到了宗教事业,那还怎么发展经济。
后来是王权彻底压制教权,王权要多嚣张有多嚣张,教权要多卑微有多卑微。甚至,罗马教廷硬是被法国国王抓到阿维尼翁,罗马教皇当了70年的儿皇帝。
为了挽回这个颓势,在结束阿维尼翁之囚后,教会准备搞点儿大事情,来重振权威。这个大事情就是文艺复兴,教会试图通过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重获权威。
当时的罗马天主教会,有两重身份:一重是知识精英,知识掌握在教会手中,国王和贵族都是文盲;一重是精神领袖,君权神授,这个神要由教会代言。
但是,教会被折腾成那副惨德性,精神领袖的架子肯定端不住了。于是,教会只能从知识和文化上寻找突破口,来重建权威。而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原因。
搞复兴是要花钱的。翻译几部经典、出版几部诗集,你就是全用羊皮纸也花不了多少钱。但是,重建因教会衰败而残破的上千座教堂,那就要花大钱了。这笔钱,让谁出?教会不出、国王更不出,所以只能让老百姓出。随后,教会开始各种不要脸:又是拼命榨取十一税、又是疯狂兜售赎罪券。
教会成了公司、信仰成了买卖。罗马教会斯文败类,新的权威不仅没建起来,反而瓦解了旧有权威。
公元1517年,一个叫路德“天主教原教旨主义者”,在德国维滕贝格诸圣堂的大门上,贴了《九十五条论纲》,宗教改革拉开序幕。
这之后,基督教新教粉末登场。
那么,宗教改革后的这个基督新教,与罗马的天主教,到底有啥区别呢?在教义上,主要集中以下四个问题的回答:
第一个是靠什么得救的问题。天主教认为要靠上帝的恩典和人的善功;而新教认为只能靠上帝的恩典,它否定了善功。
你可以把善功理解为做好事、积功德。这不挺好吗?人要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而按照神的意志去生活,就应该做好事、积功德。同时,这么做,也可以放大宗教促进人类合作的意义。那么,新教为什么废要给否定掉呢?
硬壳都是历史的疤痕。天主教不是卖过赎罪券吗?这就说明善功是可以被教会利用起来搞腐败的。所以,这就不能要。同时,救赎靠善功,就等于上帝是可以贿赂的、信仰是可以交易的,只不过把金钱换成了善功。但信仰就是信仰,信仰是不能交易的。所以,索性就别整用不着的,否定善功,一切都靠神的恩典。
对于靠什么得救问题的回答,应该是天主教与基督教最为本源的区别,其他全是以此为基础的放大推理。
第二个是宗教权威的标准问题。天主教认为权威来自教皇诰令,基督教认为只有圣经。
所谓宗教改革,实际上是一场革命,革了罗马教会和教皇的命。这伙人腐败透顶,甚至导致了信仰危机。所以,基督新教,就不可能继续认可教皇权威。革命就是要颠覆旧权威、重建新权威。
你罗马教会不是靠给人计善功捞好处吗?行!我们否定善功,你也就别费劲了。但还不够,为了防止你再玩其他概念、再搞其他考核,我们把宗教权威和法律权威也给你彻底否定掉,以后你连嘚瑟的资本都不允许有。
那宗教权威靠什么?《圣经》就够了,《圣经》是上帝说的话。其他人再怎么说,能有神说的更为正确、能有《圣经》更有权威吗?
善功是考核的内容,权威是考核的权力,新教一气全给废了。但是,还有考核的主体呢,即罗马教会和教皇。所以,革命尚未成功、新教仍需努力。
第三个是教会是什么的问题。天主教认为教会是具有强制力的信仰和道德管理机构;而基督教却认为人人都是祭祀,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直接联系。
所以,什么神父、主教、红衣主教、教皇等考核主体,也全要废掉。善功给你否定掉、权威给你否定掉,这还不够,连实现这些的权力机构和人,也要给你否定掉。
基督教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教会只是基督徒的团契,即基督徒的聚会组织。但是,新教团契组织就没有纪律和惩罚吗?当然有。但最严厉的处罚也就是把你赶出去,犯了罪,然后你别来了,我们也不跟你一起聚会了。而如果真心忏悔、痛苦悔改,甚至都把同工和牧师给感动了,那还能让你恢复聚会和交通。
第四个是生活意义的问题。天主教认为是在服从教会的前提下,获得拯救;基督教认为生活的意义就是侍奉上帝、荣耀上帝。
直接跟神建立联系,那怎么才能建立,普通人该怎么生活呢?千年中世纪,说是大家都活在上帝之下,实际上都是活在教会之下。所以,新教必须为普通人重新确定生活的意义。记住:输出意义才是宗教的本职。
在天主教的生活观中,只有神职才有意义、才是值得荣耀的。而其他职业则全是蝇营狗苟的红尘俗世。于是,成不了神职的萌萌大众,必须服从教会。早请示、晚汇报,是少不了的功课。教会不仅要监督你,而且要教育你,八小时之外也要对你严格管理。
基督教则认为这是狭隘的生活观,认为每一个职业,无论是种地的农民、工厂的工人,还是企业的老板,甚至也包括科学家,等等这些职业,无一不是神的安排,也无一不是荣耀神的。大家好好工作就是在荣耀神,而这就是新教的新生活观。
历史脉络清楚了、教义内容清晰了,关于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也就相对了然了。至于谁家教堂更奢华朴素、谁家管理更松散严格、谁家诫命更僵化灵活,都不是重要问题。
犹太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发展过程,完全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信仰危机了,这是曲折;重新解释了,这是前进。我们尽可能丰富地观察其发展历程,这样才能在丰富认识中看懂它们的区别。但是,这也仅是尽可能的丰富。就像多么聪明的侦探都无法还原现场一样,我们再怎么丰富也不可能复原历史场景。
比如,实际的历史过程,一定要有物质的作用。
没有印刷机,就不会有大批量的《圣经》,而没有足够数量的《圣经》,信徒就无法脱离天主教的控制。你可以通过《圣经》直接与上帝建立联系,但你连本《圣经》都没有,这个联系还怎么建立?这就是物质。
再比如,也少不了权力斗争的推波助澜。
死磕罗马教会的主力担当,不在新教泛滥的欧洲大陆,而在英伦三岛。导火索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非要跟王后离婚。但罗马教会死活不同意。于是,英国开始了教会的国有化。英国国王彻底跟罗马教会掀了桌子,连一点儿脸都不给留。而欧陆的德法国王更是把罗马教皇欺负成了丧家犬。教会的权力只能逐步退出世俗世界。
同时,更少不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这些都要颠覆教会确定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而人类在思想上的不断反思以及人文精神回归,也都对天主教会的统治产生了瓦解和颠覆的作用。
而这些丰富的细节,都促成了基督教与天主教分裂与彼此的区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