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起!200多岁的平谷安固高跷会,40年后重新上演
锣鼓声起!200多岁的平谷安固高跷会,40年后重新上演
周末,平谷夏各庄中学的操场上锣鼓喧闹。拥有200余年历史的安固村高跷会,时隔40年重新上演。“80后”年轻人的加入,让人们看到了乡土文化得以传承的希望。
换上演出服装,这座宁静的村庄里仿佛一下子有了节日欢快的氛围。
伴着鼓点,12位师傅踩着高跷唱跳。师傅们大多在60岁左右,个个汗流浃背,却仍然情绪高涨,表演得相当投入,仿佛回到了年轻岁月。
民间花会并不新鲜,可安固高跷会自有独特之处:文跷、武跷角色齐全,表演套路多,最重要的是小调融入了佛乐音律,唱词风趣幽默。夏各庄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张海荣说:“这种小调俗称九腔十八调,每个字都带弯儿,若没有师傅反复教唱是极难学会的。”
民间花会并不新鲜,可安固高跷会自有独特之处:文跷、武跷角色齐全。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一批20岁上下的年轻人入会,成为第四代传人。冬天农闲,他们跟着师傅走会。那年月没电视,看花会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锣鼓声起,街上都是人,堵得严严实实。”主唱贾春秋说,后来走会不记工分了,这小调一沉寂就是40年。
今年春天,安固村召集第四代传人,希望把濒临失传的高跷会重新张罗起来。已是耳顺之年的村民每晚下班后聚到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回忆当年的唱词和小调。两个月来,共恢复了《正月见寅立新春》《高高山上一棵蒿》《顶嘴》等十多个唱段。
木制的高跷腿,工艺并不复杂,张贺都是自己制作,多年下来,勤于练习的张贺已经用坏了四副。
张贺生于1987年,并没有亲眼见识过高跷会的盛况。不过,他舅舅张海泉是第四代传人,有时在家里露上几手,精彩的表演每次都让张贺啧啧称赞。如今,这个年轻人的本职工作是雕刻师,业余时间跟着师傅们一起练习走会,成了第五代传人。在这次表演中,他涂上脂粉,扮演的渔婆赢得了不少喝彩。“老师傅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就是为了传承我们的乡土文化。”张贺说:“村里独特的艺术,不会断在我们这一辈手里。”
在高跷演出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由男性扮演,张贺此次扮演的是渔婆,扮上女装后,人也换了气质。
平日里魁梧的庄稼汉,在浓艳的戏妆下,也化身成为了反差极大的演出人物,给观众带来了难得的欢乐体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