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被称为什么
13岁被称为什么
古代所称的“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二三岁),出自杜牧的《赠别》一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妓女,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古代对年龄的分类有很多,一般来说,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出嫁女子称梅之年,30岁称而立之年,此时男子已可以“理男事”,古代三十岁为壮,称克壮,女子三十岁称半老徐娘,40岁称不惑之年(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古代人们对年龄的称谓,不仅把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描述出来,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比如,“豆蔻”,豆蔻梢头二月初,寓意此时的少女正值芳华,正像美丽的豆蔻一样;而“而立”,其实指的是男子三十岁可以“理男事”,可以成家立业,可以开始履行职责,可以担负起社会责任,这也是古人对男子的期望。
古代的年龄称谓,不仅仅是为了让人们对年龄有个大概的把握,更是蕴含着古人深厚的文化精神,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的聪慧,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深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