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达(孟达天池)
孟达(孟达天池)
《三国演义》中,孟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三国里边,孟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出生是非常低的。最开始是因为家里边闹饥荒,实在填不饱肚子,所以就跟自己的同乡一起去投奔刘璋,但是却并没有得到重用。最后竟然通过曹操认识到了刘备,随后就成为了刘备的跟班。随后跟随刘备几次平定战乱,但是却并没有得到刘备的认可。今天就跟大家来探讨一下这个复杂的人物,以及他所带来的影响。
第一,他的出身非常低。
三国时期是属于战狼时期,在那个时候能够活下来就比较不错。刘备作为当时名义上的皇室后代,自然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而孟达跟他们相比,完全就是属于平民出身。所以在这之后,你也可以发现,梦达的成就是非常低的,这主要受限于就算在他投奔刘备之后屡立战功,也没有得到信任。
第二,他间接造成了关羽的死亡。
在当时,关羽带兵攻打襄阳,同时想要洗澡一下曹操,但是曹操却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应对之策。不仅抵抗住了关羽的袭击,同时还把他给包围,这个时候梦达本来应该进行支援。但是他非但没有,反而劝诫刘备的干儿子停兵不动,最后造成关羽的死亡。可以这么说,在电视剧当中是他的出现导致关羽的间接死亡。
第三,最后成为了一个叛徒。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最后离开了刘备,转而投奔到了魏国。在魏国,他的成就还是非常高的,最后成为平阳亭侯。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高,主要就是因为在三国历史当中,他除了没有跟过孙权,其他的几位大佬他都跟过。而且最后都是通过出卖自己原来的老板来获得军功,在这方面,有点类似于吕布。
三国中孟达是谁?
和大家聊聊这个孟达。
其实在咱们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孟达这种类型的人。
咱们读史书,不但是为了增长知识,怡情解闷,也要在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检讨自己,应对事情,趋利避害。
孟达这个人比较特殊,他有才能,长得也挺帅,很有风度,思维敏捷,政治嗅觉灵敏,口才出众,他的文笔也特别好。
如果咱们抛开品行和政治立场来公平评判,孟达是三国时期非常罕见的文武双全,还有高超政治头脑的大才。
咱们来通过孟达的经历来看看这个人的不凡之处。
一、混碗饭吃
孟达和法正是好朋友,建安初年的时候,他俩一起入西川投附了刘璋,混了碗吃。
法正是大才,在刘璋这么混了很久才做了个“新都县令”,后来又混到“军议校尉”的位置,孟达就更不用说了,完全不被重视。
大家都知道,法正这个人虽然有才,但他心胸比较狭窄,和益州本土的那帮同僚合不来,被人说坏话,混得很不好。
当时的益州别驾名叫张松,他瞧不上刘璋的水平。张松比较欣赏法正,觉得他是个人才。由于孟达是法正的好朋友,他们就彼此多有交流。
二、把握机遇
刘璋占据益州,他治理水平有限,势力比较弱,兵力也不强。他的邻居张鲁占据着汉中地区,是个狂热的宗教分子,张鲁总想打刘璋的主意,令刘璋很头疼。自己的力量与张鲁相抗很困难,刘璋就想找个外援,去抵挡张鲁。
张松看到机会来了,就向刘璋建议,说刘备能征善战,兵精将猛,人品也好,还和你同为汉室宗亲,能帮你这个忙。
刘璋听信了张松的建议,就派他和刘备搭上了线。刘备是枭雄,虽有雄才大略,“苦无根基”,他早就盯着益州垂涎三尺。接到刘璋的邀请,他立即亲自率兵入川。
刘璋就派人去迎接刘备,在张松的忽悠下,法正和孟达承担这个任务,各率两千人去与刘备会合。孟达会带兵,这支四千人马的部队就主要由孟达掌握。
这俩人一去,就投附了刘备。
三、拥兵观虎斗
孟达这厮很狡猾,他得到了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后,并没有率领着去作战,而是屯扎在江陵一带,保持对成都的威胁,不动如山。
刘备和刘璋翻了脸,各自调兵遣将,打得不可开交。其他人都在战场上拼死拼活,而孟达却坐山观虎斗,直到最后刘璋大势已去,他才出兵收拾残局。
刘备获得益州后,孟达也成了功臣。而且,由于他掌握着这么一支兵力,刘备就封孟达做了宜都太守,成为一方大员。
大家看,这个孟达脑袋瓜子是不是很够用?
四、智取房陵
刘备取下益州,向外扩张,孟达手里有兵,刘备就命令他从秭归向房陵进攻,作为偏师,配合汉中之战。
别的将领都是刀头见血,阵前厮杀,打得那叫一个惨烈。但这个孟达不硬来,他搞暗杀,派人去悄悄摸进城去,暗杀了房陵太守蒯祺。轻松获得了房陵。
孟达几乎兵不血刃地攻下房陵后,率部继续进发,兵围上庸。
孟达就是这种风格:尽量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
五、刘封的牵制
刘备是什么人,是枭雄级别的人物,孟达这点水水岂能瞒过他的眼睛?
在汉中的刘备派他的义子刘封坐船顺沔水而下,来到孟达军中,接管了指挥权。刘备理由是担心孟达难以胜任独取上庸的重任。
其实大家都明白:1.刘备这是控制孟达,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2.把刘封外遣,因为他马上就要进位汉中王,刘禅要做世子了,刘封再留下就尴尬了。
曹魏的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刘封和孟达就把申耽的老婆孩子和宗族人员全都送到了成都扣弟人质。
六、拒绝关羽
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受封前将军,假节钺,拥有调动战区内军队的大权。关羽发兵北征襄樊,向刘封发来调令,要他配合作战。
刘封和孟达拒绝了,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
这个理由有道理吗?有,如果轻易将部队拉走,上庸确实存在降而复叛的可能性。但真正的原因不止于此。
刘备将儿子刘禅定为世子,刘封的地位就十分尴尬了,他需要掌握一定的地盘和军队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如果将军队拉到襄樊战场,归关羽辖制,他还能有什么依凭的?
而孟达现在也是实际上的一方大员,让他到关羽那里,受关羽管制,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所以,刘封和孟达都不愿意去。
七、巨大的危机
关羽北征,东吴奇袭荆州,关羽后路被断,全军溃散,关羽败亡。
这其实不能怨刘封和孟达。如果关羽得到荆州被袭的消息,立即率兵向上庸方向靠拢,是完全有机会逃脱的。但关羽南下,是他最终败亡的主要原因。
但刘备很尴尬,刘封是他的义子,在众人眼里,在某种程度上,刘封的行为代表他的意志。关羽失荆州败亡是个很严重的事情,友军不及时救援,开了很恶劣的头,刘备必须要惩处,以摘清自己的责任。
最好的办法是拿孟达开刀,把责任全部推到孟达头上,刘封能保住,上庸也能保全,刘备也能摘清责任。
但孟达的政治嗅觉十分敏锐,他从刘封“夺其旗鼓”的行为中,立即发现大祸即将临头。孟达迅速与申耽勾联,叛向曹魏。
这就是孟达的精明之处,能从细微之处发现事情的变化。
八、夺命书信
曹丕对孟达还是很欣赏的,“善达之姿才容观”,还让他做了散骑常侍、建武将军,还封了个平阳亭侯。将房陵、上庸和西城合为新城郡,让孟达做了新城太守。
孟达在曹魏混得不错,但他这一叛逃,刘备再想把自己摘出去,就只能对刘封下手了。
孟达给刘封写了一封信,劝他也投降曹魏,向他指出“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
孟达这封信非常狠毒,如果刘封不降,就必然会被刘备杀死。因为刘封若不降,这封信就必须上交刘备,否则万一泄露,刘备必杀他。如果上交刘备,刘备看到书信内容也必杀刘封,因为孟达在信中把刘备所有担心的事情都点明了。
刘封缺乏政治头脑,没有看破孟达的心机,他回转成都,被刘备赐死。
九、再叛覆亡
曹丕死后,孟达就失去了可以依恃之人,曹叡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朝中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孟达再次面临巨大危机。
孟达开始派人去蜀汉与蜀国丞相诸葛亮联系,表示想率三郡再重归蜀汉。其实孟达仍然是想待价而沽,想在魏蜀之间摇摆,自抬身价。
但诸葛亮是什么人,那是伟大的政治家,对孟达这点小伎俩一眼就瞧破了,“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诸葛亮派郭模诈降,到魏兴太守申仪那里故意泄漏了孟达的阴谋,一下就把孟达逼上了不得不反的境地。
而曹叡得到消息,派司马懿去收拾孟达。司马懿先写信稳住孟达,从一千二百里外率兵“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一举拿下新城,擒杀了孟达。
孟达被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大师联手玩死了。
要说孟达这个人,能领兵打仗,又善于治理地方,还有政治头脑,嗅觉敏锐,确实是个人才,但他算计太过精明,总以为自己什么时候都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将别人玩于股掌之中。但你总想着算计别人,难道别人就不能算计你?
人不要总认为自己高明。善射者死于箭矢,善泳者死于江河,善算者死于机谋。
孟达为什么多次反叛呢,他最后的下场究竟如何呢?
孟达几次反叛,主要和所在阵营的人事变动而引起的疑虑有关,孟达最后一次反叛没有成功被杀死。接下来,津城沐雨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孟达的几次反叛和孟达之死的具体情况。
孟达叛蜀归魏的原因。
孟达背叛蜀汉投奔曹魏,和关羽大意失荆州有很大的关系。在关羽北伐激战正酣时,派人让刚打下上庸等地的孟达援助他,但是孟达认为上庸等地刚刚打下来,民心不稳,如果这时候大军调走,上庸等地有可能发生叛乱,于是,孟达就拒绝了关羽。
可是,不久后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利,在曹魏和东吴前后夹击下战败,形势急转直下,最终关羽被东吴所杀,荆州之地尽失,就连孟达都措手不及。孟达担心刘备会怪罪自己,再加上平时和刘封有矛盾,担心被刘备治罪,就率领所部投降了曹魏。
孟达打算叛魏归蜀的原因。
孟达投降曹魏后,当时曹魏是曹丕当皇帝,对孟达那是封官加爵,信任有加,直接让他管理新城,可以说,孟达投降曹魏后春风得意,深沐皇恩。
可是,曹丕当皇帝没多久就去世了,年轻的曹叡成为曹魏集团新一任领导,这时和孟达关系好的司马尚、桓阶都已经去世,孟达担心新的领导层和自己不和,成天忧心忡忡。恰在此时,蜀汉方面也积极拉拢孟达,孟达最终决定反叛曹魏回到蜀汉阵营。
孟达之死。
孟达决定反叛曹魏回到蜀汉方面的计划,很快就被司马懿知道了,司马懿一方面安抚孟达,一方面派遣大军偷偷向孟达所在的新城进发,打算打孟达一个措手不及。孟达当时认为司马懿大军到新城至少需要30天,毕竟司马懿距离他有1200里路呢。
可是司马懿却日夜兼程,仅仅用了8天时间就像神兵天降一样到达新野,这直接打乱了孟达的布防,仓促应战又被自己的外甥打开城门,司马懿斩杀孟达后传首京师,孟达的这一次改换门庭以失败告终。
三国中的孟达是谁
三国中的孟达是一员武将,原来是刘璋手下,后来归降蜀汉,再后来又归降曹魏,最后想重新归降蜀汉,因计划暴露而被司马懿所杀。
三国中的孟达是指谁?
三国中的孟达是曹魏的平阳亭侯。孟达本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字。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人物。
建安初年,天下饥荒,孟达与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刘璋。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常受到刘封侵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在魏官至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
孟达其他情况简介。
在《三国演义》中,孟达初仕刘璋,与张松、法正为契友。璋遣达领精兵五千,迎刘备入川为援。后投刘备,庞统以达与霍峻守葭萌关。后为张鲁将马超所攻,先主救之。后曹操遣张郃攻葭萌关,为黄忠、严颜所救。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他是三国时期的将领,先是蜀汉,后投奔曹魏,最后又想重新回到蜀汉,被司马懿看穿,投降后身首异处,他多次易主,摇摆不定,而且为人处世高调,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1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又因其多次易主,所以又被人们称为第二个吕布。
建安初年,军阀混战,孟达与法正在刘璋手下为官。刘备入蜀后,孟达又前来投降。于是,刘备命孟达驻守江陵,后来封其为宜都太守。
关羽被围在樊城时,曾要求孟达派兵援助,但是被孟达拒绝了。关羽战败后,孟达怕被治罪,于是率部下四千余人投降了曹魏。在曹魏时,孟达受到重用,官至建武将军。
曹丕死后,孟达在诸葛亮的劝说下,又准备归降蜀汉。但是,孟达做事高调,结果被司马懿知道。就这样,司马懿带兵包围上庸城十六天,无奈之下孟达等人只好开城投降,最终被斩杀。孟达一生举棋不定,多次反叛,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孟达是谁,他的一生有何成就2
孟达最初是刘璋的部下,和法正的关系不错,两人一起投靠刘璋的。刘备入蜀的时候,刘璋就派他和法正一起去迎接。后来刘备和刘璋关系破裂,他投靠了刘备。刘备夺取蜀地之后,他成了宜都太守。刘备夺取汉中时,孟达攻下了房陵郡,并和刘封合兵拿下了上庸郡。
关羽败走麦城时,孟达和刘封都没有出兵。事后孟达怕刘备追究责任,毕竟人家刘封是刘备的儿子,而他素来和刘封不和,刘封曾抢过他的乐队。于是孟达给刘备写了一封信,之后就带着部众投降了魏国。
曹丕对孟达还是挺看重的,委以重任,封他做了建武将军,而且还封了个平阳亭侯。虽然属于末等侯爵,但好歹也算是封侯了。
曹丕让孟达和徐晃、夏侯尚一起进攻刘封,孟达先是给刘封写信劝降,刘封拒降并撕信斩使,最终被孟达打败,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纳入了魏国的旗下。曹丕将三郡合为新城郡,并让孟达当新城太守。
这大概是孟达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了,但随着曹丕的过逝,孟达的好日子也到头了。曹丕一直非常器重孟达,但司马懿觉得孟达反复无常,早晚必叛。虽说司马懿是正确的,但曹丕并没有当回事。曹丕死后,司马懿领政,孟达开始担心起来。随着与孟达交好的.夏侯尚、桓阶的相继过世,孟达更加不安起来。
此时诸葛亮看出了门道,于是开始引诱孟达,孟达也有了反叛之意。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真心招降孟达,他是想拿回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这三郡是汉中的脉冲,也是诸葛亮伐魏重要的战略要地。
孟达同意了诸葛亮的招降,开始准备城防工事。他预算司马懿向皇帝上报,再到皇帝批复,再到出兵,怎么的也得有一个月的时间,他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准备。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司马懿根本就没报告,大军日夜兼程,八天之后就兵临城下。而且还阻断了通往蜀地的道路,孟达自然就成了瓮中之鳖。最后,孟达死在乱军之中,并被传首京师。
孟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