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一段历史,被遗忘的一群人,一群不怕死的军人!
被遗忘的一段历史,被遗忘的一群人,一群不怕死的军人!
1942年1月至1945年3月,日本在缅甸对中、英盟军实施的进攻战役,以切断美英向中国提供战略物资的交通线滇缅公路,迫使中国屈服;并伺机进军印度,促其脱离英联邦,以保障东南亚地区日军翼侧的安全。
1942年初,为了能有效地协调作战力量,盟军最高领袖们达成了一个联合指挥的方案,蒋介石将是盟军在独立的中国战区里的最高指挥官,以对盟军“目前和将来有可能在中国战场运作”的陆、空军力量,行使最高指挥权。史迪威将监督并控制所有美国派往中国的军事力量,同时成为蒋的参谋长。
蒋当时把他手中最精锐的两个师拨给史迪威用来保卫缅甸,结果却是一场灾难。1942年5月缅甸的陷落,意味着中国成了孤岛,与外界阻绝。
由于英国方面的阻挠,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只有第6军的49、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其余各部仍在滇缅公路集结待命。此时由于缅甸战事吃紧,英国人却又急着要远征军入缅参战。2月16日,蒋中正下令先运送第5军入缅,以第200师为先头部队。3月7日,200师到达同古,3月16日,日军开始轰炸同古,此为远征军与日军第一次大规模接触。3月19日,200师首次与日军地面部队接触,由于缅甸交通线不断遭到日军的狂轰滥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极延误,后续部队始终没有按原定计划到达同古,10余日后,200师伤亡达2000余人,内缺粮弹、外无援兵,并且还要面对4倍于己的敌军包围,杜聿明审时度势,下令200师于3月29日晚从同古以东突围。3月30日,日军进城后才发现同古是一个空城。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随后中国远征军准备进行平满纳会战,然而,在西路方面,缅甸战场右路英军不断后撤,将中路平满纳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右翼完全暴露给日军,东线方面由于中国军队兵力薄弱,阵地不断失守,第5军有被包围歼灭的危险。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罗卓英不得不下令放弃平满纳会战。
从后来远征军惨败的结果看,杜聿明方案是当时危机情况下最切合实际的选择。由此来看,杜聿明的判断力远胜于史迪威,对战场形势的估计相当准确。此战关键在于日军第56师团在侧翼突破第6军的防线,被抄了后方。如果按杜聿明方案,全部机械化的第5军同第6军联合截击第56师团,把对手缠住还是有把握的,整个远征军的后方也不至于被突袭。但杜聿明没有坚持己见,服从了史、罗的命令。一代名将终因一念之差,铩羽而归,饮恨终身。
杜聿明率领第5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离开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没有人烟的“热带雨林野人山”地区,部队缺医少药,断粮达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历尽艰难困苦,很多人因为饥饿、疾病死去,还有一些人因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杀。后来,一架美国飞机在野人山上空发现了这支军队,盟军随后空投了电台、粮食、药品,辗转达两个月之久,使得这支军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由于预定回国路线所经的中缅国境已有大量日军把守,这只部队最后还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终于7月25日抵达印度雷多(亦翻译成列多),沿途因饥饿和疾病死亡2000余人。
1943年10月第二次缅甸战役,向缅北挺进,与新38师互相配合,二进野人山,占领胡康河谷,克于邦、下孟关、攻占瓦鲁班……在整个缅甸反攻战役中,新22师给日军的王牌18师团毁灭性打击,歼灭敌人20000多,一雪2年前野人山兵败的耻辱(史迪威语,其中新22师单在卡盟一役就毙伤日军不下5000,间布山山区3000多,在攻占瓦鲁班战斗中突袭18师团司令部,缴获18师团发布作战命令的关防大印,这在抗战期间绝无仅有。蒋介石的嘉奖电只有三个字:中国虎!)。
随着第14师(龙天武)和第50师(潘裕昆)空运来到缅北反攻的前线,驻印军扩为两个军,原属土木系54军的第14师、50师加上新22师组成了著名的新六军。1944年10月16日,新一军与新六军开始向八莫发起进攻,12月初,日军进犯独山,贵阳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调新六军回国保卫大西南,新六军主力于12月1日奉命停止前进,新六军军部及新22师、第14师被空运至云南沾益,以保卫重庆。留下第50师与新一军作战,归新一军指挥(后来正式编入新一军序列)。新六军回国后参加了雪峰山会战,此役国军大败日军。45年5月运抵芷江,并参加了对日受降签字仪式,负责警戒。随着国府南京光复,新6军成为首批进驻的部队,早于74军。
最后,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