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李贺生平 李贺结局 李贺子女 李贺诗作
唐朝诗人李贺生平 李贺结局 李贺子女 李贺诗作
骑驴与做诗,本是两件格格不入的事情。但在唐朝偏偏有这样的诗人,一个李氏皇族旁系远支的落魄公子王孙,每每骑驴觅诗,自费走游山水,灵感勃发之际,遇有好句子涌出来,便随手记下,投入身后的锦囊。待到晚上归家,就着明明灭灭的烛亮,将囊中纸条翻倒出来,一一整理,连贯成文。这个独立特立的写作者,就是有“诗鬼”之誉的少年李贺。
(李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课程者。及暮归,足成之。非大醉、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甚省。——《新唐书·卷二百三》
早出晚归,踏歌而行。李贺看上去游手好闲,然而却是眼观六路,耳接八方,见到一景一事,一人一物,有所感悟,立即突发奇想,停驴写诗。不是一气呵成地写完一篇,而是写一两句即罢,然后继续前行。再遇到点什么可以入墨的,就再停下。反正,他有足够的时间。他背后的锦囊袋子里,渐渐就多了一张张纸片。那纸片上,常常是龙飞凤舞,佳句连连。
他母亲对于这样的写作方式,似乎并不太赞成,也许是少年李贺的身体,不允许他这样劳心伤神。她在一旁心疼不已,说,吾儿何苦这样呕心做诗啊。
作为“韩孟诗派” 的杰出诗人,李贺的身世,与“初唐四杰”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在年少才高方面,他与骆宾王有同样的记载。骆宾王七岁赋诗咏鹅,李贺也是少年早慧,,据《唐才子传》介绍,“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年幼时就名动京华,有如神童,而且《新唐书》里也提及,大诗人韩愈和好朋友皇甫湜曾经见到李贺的诗,奇之而未信,两人很惊讶,尤其是韩愈,不知小李贺是古人还是今人,当听说此儿只才七岁,十分惊奇,约了好友一起登门求证。高轩马车自门前停下,小李贺开门迎接贵宾,被要求当场作诗一首: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冬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钜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殿前作赋声摩空。
笔补造化天无功,元精炯炯贯当中。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李贺《高轩过》
才气过人,文笔老到,令韩愈折服不已。
这则温情看望的故事,一直被视为文坛美闻。而实际情况是,李贺七岁时,韩愈不过才登进士第五年,正在汴州宣武节度使董晋幕为观察推官,官职一般,何来豪华气派的高轩?真实的情况是,李贺到十八岁时,赴京赶考途中,到洛阳拜谒文满天下的国子博士韩愈,韩愈看了李贺带来的在小毛驴上作就的许多诗篇,比如那首十分有名的《雁门太守行》,以“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开头,气势磅礴,文辞优美,迥异他人,十分惊讶。在这期间,韩愈到李贺下榻的临时住所去看望,倒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官至七品而止,李贺也是位居下僚,甚至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青年时期的李贺,也希望通过一番努力,鱼跃龙门,声闻九皋。李贺诗的激情源于大唐王朝盛行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价值观,让诗人昂首天外,以宽广的视野观察世界,以宏大的气魄直面人生,以超强的自信迎接未来。于是,诗人在《南园》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于是,诗人在《昌谷北园新笋》中写道:“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于是,诗人在《致酒行》中写道:“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于是,诗人在《三月》中写道:“东方风来满眼春”。年少的诗人,对前途曾充满信心,对人生满怀乐观,才抱有此等雄心壮志,才在诗中饱含着如此昂扬奋发的激情,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撼人心魂,感人肺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