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审言生平 杜审言结局 杜审言子女 杜审言诗作
唐朝诗人杜审言生平 杜审言结局 杜审言子女 杜审言诗作
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是一个有趣的人。这个老头,是诗人中的顽童,学者中的狂儒,官员中的另类。在一次人事招录工作结束后,他出来便大嚷,这回苏味道必死无疑!别人大惊,问是什么原因。他笑着说,我和苏味道一起撰写评语,他读了我写的东西,一定会羞愧而死。
听听,活脱脱的一个狂人。言下之意,苏味道的文章与他杜审言相比,一天一地,差之千里。而且,说这话的时候,感觉好到极致。这种一点也不谦虚的玩笑话语,把苏味道狠狠地涮了一把,估计苏大人也很没面子。好在人家苏味道后来做了宰相,宽宏大量,并没有记这笔帐,还是当作很好的朋友相处,倒也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文人争名,商人斗富,历来多有故事。初唐时有一个文人崔信明,也是自比文章天下第一,海内士望全都不放在眼里,认为即使是当时的诗歌宿老李百药也比不上他。结果碰到一个更狂的郑世翼。有一次,郑世翼向崔信明讨教写作,崔便把自己的宝贝文章毫无保留地拿了出来显摆,结果郑世翼略翻一翻,便不屑一顾地说,所见不如所闻,言罢挥动手臂,当场把人家的诗全都扔到江里去了。然后,在崔才子惊恐万状的眼神中,就像没事一样,扬长而去。
唐代多狂人,贺知章自比“四明狂客”,杜审言的疏狂也是出了名的。杜审言看起来不但喜欢开玩笑,而且也擅长吹牛,他与苏味道、崔融、李峤当时齐名,合称“文章四友”。这四个人,一起在宫廷写文章,混饭吃,都是那时响当当的大笔杆子,合称“崔、李、苏、杜”,老杜排第最末。后来混得都还不错,苏味道和李峤都做到了宰相一级,崔融也是深得皇室赏识。这四个人中,性情最不稳定,个性最为张扬的,也就是杜审言。他喜欢开玩笑,有时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一定要弄出个什么惊人之言来才行:
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唐才子传》
口气老大不小,自诩文章书法独步于天下,而且找出了最高的参考标准:大诗人屈原和宋平的水平虽高,但论起写文章,也只能做我的下手;我的书法嘛,就连大书法家王羲之也得臣服。这不能不使人发笑。
杜审言是一个标准的狂儒,不过狂人多少得有些值得炫耀的资本。他的疏狂,除了饱读诗书的自信而外,确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清代才子金圣叹为儿子讲唐代律诗,讲了六百首,集成《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在这本书中,第一个批的便是杜审言,只选评了两首,却用了“异样才思”、“大笔大墨”、“未出其右”、“岂不伟哉”等赞颂之语,评价极高,而且坚定地认为,他的孙子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有缘于此。看来吹牛也还需要有点底子才行。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观点说,古人狂的是自满,今人狂的是放荡。你随便翻翻报刊博客就能看出,现在每天产出多少狂人!不过像杜审言那样留得狂名的,也还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杜审言虽然夸夸其谈,比起腹中无货的狂人,倒是强了若干。
疏狂亦应有度。性格缺陷往往带来的是命运悲剧。想必平日出言不慎,玩笑随便,容易得罪人,祸事说来就来了。
杜审言雅善五言,尤工书翰,恃才謇傲,为时辈所嫉。自洛阳丞贬吉州司户,又与群寮不叶。司马周季重与员外司户郭若讷共构之,审言系狱,将因事杀之。审言子并,年十三,伺季重等酬宴,密怀刃以刺季重。季重中刃而死,并亦见害。季重临死,叹曰:“吾不知杜审言有孝子,郭若讷误我至此!”审言由是免官归东都,自为祭文以祭并。——《大唐新语》
标签: